北曲

běi qǔ [ bei qu]
注音 ㄅㄟˇ ㄑㄨˇ

词语释义

北曲 běi qǔ

1.  宋元以来北方诸宫调、散曲、戏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调子豪壮朴实。

Northern Opera;

2.  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戏曲。

词语解释

  1. 宋 元 以来北方戏曲、散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南曲”相对。音乐上用七声音阶,调子豪壮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明 胡侍 《真珠船·北曲》:“北曲音调,大都舒雅宏壮,真能令人手舞足蹈,一唱三叹。若南曲则悽婉嫵媚,令人不欢,直 顾长康 所谓老婢声耳。故今奏之朝廷郊庙者,纯用北曲,不用南曲。” 清 沉起凤 《谐铎·垂帘论曲》:“南曲有四声,北曲止有三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之内。”

  2. 金 元 时代流行于北方的戏曲,如杂剧、院本等。与“南戏”相对。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八:“词曲著名者,北曲则 关 、 郑 、 马 、 白 ,南曲则 施 、 高 、 汤 、 沉 ,皆巨子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宾白》:“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过数言,即抹去宾白而止閲填词,亦皆一气呵成。”

引证解释

⒈ 宋元以来北方戏曲、散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南曲”相对。音乐上用七声音阶,调子豪壮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明胡侍《真珠船·北曲》:“北曲音调,大都舒雅宏壮,真能令人手舞足蹈,一唱三叹。若南曲则悽婉嫵媚,令人不欢,直顾长康所谓老婢声耳。故今奏之朝廷郊庙者,纯用北曲,不用南曲。”
清沉起凤《谐铎·垂帘论曲》:“南曲有四声,北曲止有三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之内。”

⒉ 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戏曲,如杂剧、院本等。与“南戏”相对。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八:“词曲著名者,北曲则关、郑、马、白,南曲则施、高、汤、沉,皆巨子矣。”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宾白》:“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过数言,即抹去宾白而止閲填词,亦皆一气呵成。”

北曲的国语词典

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盛行于元代,分为杂剧和散曲两类。曲调来源有从唐宋歌舞大曲,宋、金以来说唱诸宫调演变而来,也有大量吸收蒙古胡乐而成。采七声音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刚劲豪放,不同于委婉柔和的南曲。用韵以中原音韵为主,无入声,平声分阴阳,不同于南曲有入声。现存元杂剧多用北曲组成。

北曲的网络释义

北曲

  • 北曲是最早的中国戏曲声腔之一。为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与散曲所用的音乐。源于唐宋大曲、诸宫调、宋词、鼓子词、唱赚、转踏以及北方各民族音乐,而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首推诸宫调,因之形成了戏曲音乐中曲牌联套体的结构体制。这种音乐之所以称为曲,是与宋词相区别。词与曲都是利用词牌与曲牌填词歌唱,但在形式上曲突破了词的定格,不分上、下阕;在句数、字数上也打破了词的限制,可以大量使用衬字,显得生动活泼,故谓“曲者,词之变” 。称为北曲,又是为了与南宋以来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 。
  • 北曲造句

    草岚子胡同南北曲折走向,南端西折接刘兰槊胡同。
    曲韵是曲体文学格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曲韵有南北之分,南北曲韵皆是随着曲体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逐步规范统一的。
    明中叶以后北曲衰微,南曲诸声腔兴起,舞台时尚与审美风尚遂随之大变。
    通过周边历史材料可以看出,该谱是元明以来北曲音乐的遗存是不争事实。
    以河北曲周县北部盐渍土区为基地,重点研究了土壤和地下水以阴离子组分为基础的化学类型的动态,以及主要化学组分的垂向变化和动态。
    他是文学博士,专门研究金元北曲。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为宋代北方著名的瓷窑。
    定窑是宋时五大名窑之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
    为了适应新的音乐,北曲在旧有词的基础上加以翻造而成。
    载了当时北曲演员的艺术活动。
    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
    这几种曲唱形式在北曲乃至元杂剧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艺术功用。

    汉字详情

    běi [bei]
    部首: 203
    笔画: 5
    五笔: UX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P
    四角: 121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1 ba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墨德開入聲開口一等pəkpok
    qū,qǔ [qu]
    部首: 101
    笔画: 6
    五笔: MA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W
    四角: 556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弯曲,不直

    曲,象器曲受物之形。——《说文》

    曲,折也。——《广雅·释诂一》

    木曰曲直。——《书·洪范》

    曲,不直也。——《玉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

    曲挺纵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以曲为美。——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之疏之曲。

    (2) 又如:曲录(弯弯曲曲);曲律(曲吕。弯曲的样子);曲弯弯(像弓一样弯);曲蟮(蚯蚓);曲盖(古时仪杖用的曲柄华盖);曲兵(形体弯曲的兵器)

    (3) 迂曲;婉转 。如:曲谕(婉转动人的教诲);曲止(婉转阻止);曲言(婉言);曲譬(婉转譬喻);曲子(指肠子);曲邃(曲折深邃);曲狭(迂曲狭窄);曲复(迂回曲折)

    (4) 周遍;多方面;详尽 。如:曲止(委曲详尽);曲至(周到);曲防(遍设堤坊)

    (5) 表敬之词 。如:曲延臣算(请求通融,延长我的寿命);曲延(谦称邀请你而使你受到委曲)

    (6) 邪僻,不正派 。如:曲心矫肚(心地阴险,一肚子虚情假意);曲意(委曲己见以奉承他人);曲就(委曲成全);曲全(曲意保全)

    (7) 细,细小 。如:曲惠(小惠);曲智(小智);曲胜(小胜);曲艺(医卜之类的小技艺)

    (8) 假借为“局”。狭隘,拘泥

    毋使人曲之。——《管子·侈靡》

    名词

    (1) 理屈;理亏

    其言曲而中。——《易·系辞下》

    曲在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曲在秦。

    以负秦曲。

    (2) 又如:曲挠(无罪而被枉屈);曲论(歪曲事实的议论;狡辩)

    (3) 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

    在汾一曲。——《诗·魏风·汾沮洳》

    汾之一曲。—— 明· 顾炎武《复庵记》

    (4) 又如:河曲(河流弯曲的地方);曲阿(屋的曲角);曲房(内室,密室);曲屋(周旋曲屈的楼阁);曲隈(曲折隐蔽之处)

    (5) 偏僻的处所;乡里 。如:曲士(乡曲之士);曲落(村庄);曲道(乡曲,乡里);曲辫子(乡愚)

    (6) 小巷 。如:曲头(巷头;街头)

    (7) 蚕箔,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

    勃以织曲薄为生。——《史记·周勃世家》

    (8) 又如:曲簿(养蚕的器具)

    动词

    (1) 使弯曲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弘曲躬而自卑。——《后汉书·郑弘传》

    (2) 又如:曲匝(身体屈曲辗转);曲肱(弯着胳膊作枕头。比喻清贫而闲适的生活)

    名词

    (1) 酒母 。如:红曲;神曲;曲糊(粘浆状态的酒曲);大曲(酿造白酒用的一种曲);酒曲(酿酒用的曲)

    (2) 泛指酒 。如:曲蘖(酒);曲王(指酒神);曲生(酒的别名)

    (3) 另见

    名词

    (1) 乐曲,歌曲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

    曲终收拨。

    五更转曲。——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3)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不复能终曲。——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4) 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

    量词

    (1) 用于歌曲、乐曲。如:一曲清歌

    (2) 另见

    英文翻译

    crooked, bent; wrong, false

    方言集汇

    ◎ 粤语:kuk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uk7 [沙头角腔] kiuk7 [梅县腔] kiuk7 kiut7 [台湾四县腔] kiuk7 [客语拼音字汇] kiug5 [东莞腔] kiuk7 [宝安腔] kiuk7 [海陆丰腔] kiuk7 [陆丰腔] kiuk7
    ◎ 潮州话:kêk4 kak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丘玉入聲開口三等khyuk/qivkkʰĭ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