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徼

běi jiǎo [ bei jiao]
注音 ㄅㄟˇ ㄐ一ㄠˇ

词语释义

北部边境;北方边远地区。

词语解释

  1. 北部边境;北方边远地区。

    《新唐书·天文志一》:“ 河 源自北纪之首,循 雍州 北徼,达 华阴 ,而与地络相会。” 宋 苏轼 《登州谢两府启》:“眷此东州,下临北徼,俗近 齐 鲁 之厚,迹皆 秦 汉 之陈。”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俄国 偏居北徼,风气较晚。”

引证解释

⒈ 北部边境;北方边远地区。

《新唐书·天文志一》:“河源自北纪之首,循雍州北徼,达华阴,而与地络相会。”
宋苏轼《登州谢两府启》:“眷此东州,下临北徼,俗近齐鲁之厚,迹皆秦汉之陈。”
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俄国偏居北徼,风气较晚。”

北徼的网络释义

北徼

  • 北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ěi jiǎo,是指北部边境;北方边远地区。
  • 汉字详情

    běi [bei]
    部首: 203
    笔画: 5
    五笔: UX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P
    四角: 121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1 ba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墨德開入聲開口一等pəkpok
    jiǎo,jiào [jiao]
    部首: 303
    笔画: 16
    五笔: TRYT
    五行:
    仓颉: HOHSK
    四角: 28240

    详细解释

    jiāo

    动词

    (1) 窃取,抄袭

    徼,抄也。——《广韵》

    恶徼以为知者。——《论语》。孔注:“抄也。”

    (2) 揭发 。如:徼駮(谓揭发、批驳);徼讦(揭人隐私)

    (3) 另见 jiǎo;jiào;yāo

    jiǎo

    动词

    (1) 通“侥”。贪求不止

    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左传·文公二年》

    患其徼一时之权。——《史记·匈奴列传》

    (2) 又如:徼伺(窥视希冀);徼冀(希求);徼觊(非分希冀);徼进(犹侥进。非分求进)

    (3) 通“缴”。纠缠,徼绕不明 。如:徼绕(缠绕;错综)

    (4) 另见 jiāo;jiào;yāo

    jiào

    动词

    (1) 巡查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逻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

    (3) 激发,激励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史记》

    名词

    (1) 边界,边境

    复寻金沙江,极于牦徼外。—— 钱谦益《徐霞客传》

    (2) 又如:徼人(边民);缴外(边界外;国外);徼亭(边境哨所);徼塞(边塞);徼障(边境;边塞)

    (3) 另见 jiāo;jiǎo;yāo

    yāo

    动词

    (1) 通“邀”

    (2) 招致

    弗使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衷。——《国语》

    (3) 又如:徼怨(招怨);徼祸(招致祸害);徼乱(谓招致祸乱)

    (4) 求取

    乃义士且以徼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汉· 王符《潜夫论》

    (5) 又如:徼天(求天赐福。犹言天佑);徼名(谋求名声);徼功(犹求功);徼求;徼利(谋利,求利)

    (6) 遮拦,截击 。如:徼劫(拦截);徼极(谓伺其疲困而拦截)

    (7) 另见 jiāo;jiǎo;jiào

    英文翻译

    frontier, border; inspect, patrol

    方言集汇

    ◎ 粤语:giu2 giu3 jiu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au1 | giau1 [海陆丰腔] giau5 hiau1 [梅县腔] giau1 [陆丰腔] giau5 [台湾四县腔] giau5 hieu1 hi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三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堯平聲開口四等keuk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