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

běi shān [ bei shan]
注音 ㄅㄟˇ ㄕㄢ

词语释义

1.泛指北面的山。 2.山名。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3.山名。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词语解释

  1. 泛指北面的山。

    《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莱。” 唐 李白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2. 山名。即 北邙山 。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北。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 北山 ,使公卿皆从。” 杜预 注:“ 北山 , 洛 北芒 也。”《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命驾登 北山 ,延佇望城郭。” 刘良 注:“谓登 北邙 望 晋 都。”

  3. 山名。即 钟山 ,又名 紫金山 。在今 江苏 南京市 东。

    《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 吕向 题解:“ 钟山 在都北。其先 周彦伦 隐於此山,后应詔出为 海盐县 令。今欲却过此山, 孔生 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有道寧徵 管 ,无才却荐 嵇 。 北山 休誚让, 东观 岂攀躋。”

引证解释

⒈ 泛指北面的山。

《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莱。”
唐李白《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⒉ 山名。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从。”
杜预注:“北山,洛北芒也。”
《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命驾登北山,延佇望城郭。”
刘良注:“谓登北邙望晋都。”

⒊ 山名。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吕向题解:“钟山在都北。其先周彦伦隐於此山,后应詔出为海盐县令。今欲却过此山, 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
清吴伟业《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有道寧徵管,无才却荐嵇。北山休誚让, 东观岂攀躋。”

北山的国语词典

北面的山。

北山的翻译

英语: northern mountain, refers to Mt Mang

北山造句

每年的清明和七月十五,母亲因为生意忙走不开,很少像其他舅舅和姨那样搭帮去北山祭拜扫墓。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高小阳觉得自己在北山镇简直就是两眼墨黑,什么信息都不知道,人家邹大伟就要到团委上班了,自己才知道。
是日黄昏,巨峰前后崖下、簸箕口、北山头等地的顽军向刘家东山、址坊溃退,被万毅师主力及抗大一分校歼灭二百余人。
专家称,这些羊没有北山羊羊角特征,很有可能是走失的家羊市民鲁永红在胜利达坂返回乌鲁木齐途中拍摄到的疑似北山羊。
这次西溪路改造,西湖区城管局还有一个想法,等到西溪路完成施工后,北山街道将计划优化此处商业布局,引进一些特色裁缝店,恢复当时裁缝一条街的风采。
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适宜小麦生长,为全县主要产粮区。
北山老人转身向山崖边走去,静立那里,极目远望。
韩文德当机立断,命令副中队长和周华银分队长带一分队悄悄运动上去,夺取北山。
紧接着他飘至北山道里掌杀巨汉,看似非常轻松,实际上也是极为冒险的举动,气海雪山里的念力为之荡然一空,身体变得极为虚弱。
甘肃北山地区震旦纪洗肠井群中留存诸多沉积岩识别标志。
此时,让我们走近中交二公局贵广铁路项目建设者,倾听他们砥砺奋进,在桂北山区壮乡侗岭间锻铸钢铁巨龙的故事。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于是,刘霞认定了祁连圆柏、油松、河北杨是南北山造林的首选树种。
急如星火一般离去的张子墨,并没有直接赶往赶雁翅镇的淤白村北山,而是直接将车开到了镇上。
从排名上看,早高峰,文一路、文二路取代灵溪隧道、解放路;晚高峰,文一路、莫干山路取代北山路、南山路,进入主次干路拥堵“前十”。
依在下之见,中山国此番溯波北进,耀兵海上,若论船坚戈利,皆在北山国之上。
功盖天下只戏剧,笑随赤松蜡双屐,飘然南山之南北山北。
光阴似箭,今年的打春已过了二十几天了,地处北国的华北山区,还存在着白雪的残余,山沟里仍旧被积雪覆盖着。
北山景区以龙腾阁和碑苑为代表,突出竹林精神,是红色教育基地和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

汉字详情

běi [bei]
部首: 203
笔画: 5
五笔: UX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P
四角: 121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1 ba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墨德開入聲開口一等pəkpok
shān [shan]
部首: 325
笔画: 3
五笔: MMM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U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mountain, hill, peak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1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八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閒山開平聲開口二等ʃænsren/sha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