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北京林业大学的网络释义
北京林业大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北 | 博墨 | 幫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pək | po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2) 同本义
京,人所为绝京丘也。——《说文》
辨京陵。——《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筑重京。——《淮南子·览冥》
为京邱若山陵。——《吕氏春秋·禁塞》
乃觏于京。——《诗·大雅·公刘》
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三国志·公孙瓒传》
(3) 又如:筑京(堆土为小山);京丘(为战死的人所筑的坟墓。即京观);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京冢(京观)。泛指高大的山丘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诗·鄘风·定之方中》
(4) 又如:京峙(高丘);京陵(高丘大阜)
(5) 方形大谷仓 。如:京坻(谷米堆积如山。形容丰收);京囷(粮仓);京运(指运往京仓的粮食);京储(京仓的储备粮食)
(6) 国都
念彼京师。——《诗·曹风·下泉》
辞帝京。——白居易《琵琶行》
迁我京职。——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京中有善口技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至京。——清· 周容《芋老人传》
君之始入京也。——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7) 又如:京吏(京师各衙门的都吏。别于外吏而言);京圻(京都);京府(京畿。京城和京都附近的地方;国都所在地);京仓(京师储粮的地方)
(8) 京族
(9) 通“鲸”
乘钜鳞,骑京鱼。——《汉书·扬雄传上》
(10) 又如:京鱼(鲸鱼)
(11) 古代数目名十兆为京,一说万万兆为京。古代数位序列是:万、亿、兆、京。十兆为京
京垓岁之中。——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2) 又如:京垓(古代以十兆为京,十京为垓。极言众多)
(13) 春秋时邑名,汉置京县 。故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二十余里
(14) 南京 。明太祖建都于此,故《儒林外史》仍沿习称京。如:京江(扬子江的别称)
(15) 今特指北京 。如:京调(戏曲腔调名。清代自乾、嘉以后昆曲渐衰,地方戏中的皮黄兴起,流传于湖北一带称汉剧,于安徽一带称徽调。乾隆末期徽调传至北京,并采其他戏曲之长处,成为京调,使当时流行的昆曲、戈阳腔、梆子等均相形失色);京报(清代由北京报房商人出版发行的邸报,登载朝政文书和有关政治动态);京八寸(过去北京地区流行的一种长约八寸的烟袋)
(16) 姓
形容词
(1) 大,盛
京,大也。燕之北鄙,东 楚之郊,或谓之京。——《方言一》
京,大也。——《尔雅》
裸将于京。——《诗·大雅·文王》
曰嫔于京。——《诗·大雅·大明》
莫之与京。——《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京邑翼翼。——张衡《东京赋》
发京仓。
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公羊传·桓公九年》。朱骏声曰:“京大师众也。”
(2) 又如:京鞋(华美而样式新颖的鞋);京仓(大粮仓。朱骏声曰:“京大师众也”);京庾(大粮仓);京枣(大枣)
(3) 悲痛的
忧心京京。——《诗·小雅·正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liong2 [海陆丰腔] gin1 liong2 [陆丰腔] gin1 [梅县腔] gin1 [宝安腔] gin1 [客英字典] gin1 [东莞腔]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n1
◎ 潮州话:gian1 (ki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驚 | 舉卿 | 見 | 庚三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kieng/kyang | kĭɐ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 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4) 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5)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6) 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林府(事物众多之处);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8) 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9) 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10) 姓
形容词
(1) 众多的样子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2) 又如: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lim2 [台湾四县腔] lim2 [梅县腔] lim2 [宝安腔] lim2 [客英字典] lim2 [沙头角腔] lim2 [客语拼音字汇] lim2 [陆丰腔] lim3 [海陆丰腔] lim2
◎ 潮州话:lim5(lîm) [澄海]ning5(nî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林 | 力尋 | 來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lĭĕm | li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丵(
),从巾丛生草。巾象版。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2) 版,大版
(3) 古代覆在悬挂钟、鼓等乐器架横木上的装饰物,刻如锯齿形,涂以白色
業,大版也。所以覆县钟鼓之栒,捷业如锯齿,以白画之。从丵,象其鉏鋙相承也。——《说文》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崇牙树羽。——《诗·周颂·有瞽》。 毛传:“业,大板也,所以饰栒为县也…植者为虚,衡者为栒。”
(4) 筑墙版
大版谓之业。绳之,谓之缩之。——《尔雅》。郭璞注:“筑墙版也。”
(5) 古代书册之版
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礼记》。郑玄注:“业,谓篇卷也。”
古人写书用方版,《尔雅》:“大版谓之业”,故书版谓之业
(6) 亦指写字用的业版
(7) 学业
复不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术业有专攻。——唐· 韩愈《师说》
业有不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某业所就。——清· 黄宗羲《原君》
(8) 又如:卒业;修业;毕业;业行(学业与德行);业精于勤(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
(9) 事业;功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共济世业。——《资治通鉴》
子孙创业。——清· 黄宗羲《原君》
伊皋之业。—— 明· 刘基《卖柑者言》
(10) 又如:业祚(帝业王位);业峻绩鸿(功业高,成绩大)
(11) 家业,产业
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韩非子》
(12) 又如:创业;家大业大;业户(不动产的所有者)
(13) 职业
各劝其业。——《史记·货殖列传》
捕鱼为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业是有年。(以是为业)——明· 刘基《卖柑者言》
为业以求钱。——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14) 又如:正业;副业;就业;业余;业命(国事与政令)
(15) 罪孽
把业龙擒捉,猛虎拖倒。——《西厢记诸官调》
(16) 又如:业罐子满了(恶贯满盈);业缘病症(因前世罪孽而致今世得的病症);业畜(造孽的畜生;作恶多端的坏蛋。骂人话);业冤(冤孽;冤家)
(17) 行业 。如:工业;农业;手工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航空运输业
动词
(1) 使从事于,以…为职业
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脱脱《宋史》
(2) 又如:业贼(以偷为业);业网(以打鱼为业);业儒(以儒学为业);业缝(以做衣鞋等手艺为业);业文(从事文学);业武(从事武事);业商(经商,从事商业);业厚(从善)
(3) 使成业或乐业
曹公闻 权以土地业 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
副词
已经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dài
名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dà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副词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如:大前天;大后天
名词
(1) 大人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方〉∶父亲 。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方〉∶指伯父或叔父 。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动词
(1) 长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海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3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宝安腔] tai3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陆丰腔] tai6 tai5 [东莞腔] tai5
◎ 潮州话:dai6 dua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大 | 徒蓋 | 定 | 泰開 | 去聲 | 泰 | 開口一等 | 蟹 | 泰 | dʰɑi | dad/day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