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反应

fù fǎn yīng [fu fan ying]

词语释义

[医药]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对同时发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反应,在实用上称不需要的反应为副反应或副作用。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正如其他的手术一样,它有显而易见的健康风险和副反应。
2、她是在接种了HPV疫苗(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之后不久死亡的。有人猜测,娜塔莉·莫顿是死于疫苗注射的严重副反应。
3、服用西布曲明胶囊后,约每5人中就有1人产生如下副反应:头痛,口干,便秘,失眠,瘙痒,流鼻涕以及喉咙干痛。
4、相关性的强度应该达到一定联系强度水平(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并且副反应与疫苗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5、很显然,并非所有上述标准都必须满足,在确定副反应与疫苗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每一个标准的权重也不同。
6、药物安全数据的汇集分析显示注射部位疼痛的发生率低(<2%)且由于副反应退出治疗人数少(5%)。
7、副反应可能由疫苗的佐剂或吸附剂引起,即不是由疫苗的活性成分所致。
8、我们已经认识到抗癫痫药物的副反应风险可以加重从前的手术或放疗造成的损伤,因此恰当的选择抗癫痫药物及其剂量是极其重要的。
9、大多数报告的副反应都是轻度和瞬时的。
10、副反应与疫苗所要预防的感染极为相似,且疫苗接种和副反应之间存在非随机的时间相关性。
11、物体挂在大头针上,这个大头针-,反应等于副反应,会向上作用。
12、我们没有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
13、这可能导致疫苗和副反应联系特异性产生假象。
14、正如我解释的反应机理那样,无论怎么样控制不同反应方式以及副反应,都有缩醛产生。
15、对副反应的了解有多少?
16、你的医生将非常细心地管理和调节药物剂量因为一些对器官的副反应是暂时的。
17、消除或减少副反应的负面影响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错过工作的天数,从而使艾滋病感染者在治疗中最大限度受益。
18、以上临床资料证明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急性放疗副反应。
19、结果: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有:副反应、文化程度、服药方式和家庭类型。
20、而且诸如手术、药物、放疗的治疗,可以引起诸如阳痿、尿失禁或肠道疾病等严重的副反应。
21、主要的结果将是副反应的痛苦和频率,其次是生活质量和药物的持续。
22、结论纯化疫苗的实际免疫效果好,副反应发生率低,适合大量推广使用。
23、卫生部门称已经陆续获得针对这种新型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报告存在严重的副反应。
24、随着艾滋病治疗的发展,艾滋病毒携带者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消极的躯体和精神副反应。
25、这些副反应常常是暂时的,随着治疗结束而消失。
26、由于化疗药物可以损伤正常细胞,可能发生副反应。
27、雾化器给药用面罩释放的方式可能不注意地沉积于脸部和眼部,提高这些药物的皮肤和眼部的副反应。
28、研究者称:这种现象反复出现以至于她的陪护每天至多给她三颗药,副反应是她并没有睡意。
29、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精神症状、药物、副反应、病程。
30、如果您担心副反应,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选择。

副反应造句

通过引入副反应系数讨论了沉淀效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
跟其他受试者一样,她发现:肿瘤疫苗很少有副反应,但是给予免疫增强剂后就像是“患上了严重的流行感冒”。
结论:静脉内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巩膜炎疗效高、作用快、副反应轻,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本文建立了通用的滴定终点误差公式,考虑了副反应的影响,也适用于非水滴定。
提高免疫力,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消除放化疗副反应,安神,除胃热,护肝解毒。
尽管其它时点两者的镇痛效果相似,但腹针疗法还具有副反应小、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易于实施、无痛等优点,不会增加病人的额外痛苦和负担。
该制备方法中,没有溴元素等卤族元素的参与,副反应少,产率高,制备的产品安全无毒。
毒副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相互作用、特异质反应。
结论清毒栓治疗宫颈糜烂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副反应的中药外用制剂。
在一定范围内二次补碱量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白度,但补加碱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同时促进副反应的发生。
而乙组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
给出该法的化学方程式,同时对脱氯副反应作初步讨论。
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黏膜炎、脱发、关节肌肉痛和心脏毒性反应,但均可耐受。
本文首次总结了副反应系数的通用公式,可广泛用于复杂平衡体系的研究。
结论缩宫灵可减少药流后阴道流血量,缩短流血时间,不加重副反应,提高药流成功率。
提出了配位副反应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采用由弱到强按阶梯给药的方法,观察患者疼痛情况和毒副反应。
这种医药互参的模式还可以通过效应与毒副反应的知识累积,探索当代的中药临床药理学,为中医药现代化作出贡献。
目的考察博莱霉素治疗颅咽管瘤的疗效、应用方式与副反应。
双氧水氧化硫脲合成二氧化硫脲的反应是一强放热反应,副反应多,收率不高。

汉字详情

[fu]
部首: 208
笔画: 11
五笔: GKLJ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MWLN
四角: 126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畐( )声。( )本义:用刀剖开。《说文》:“判也。”《诗·大雅》:“不坼不副。”)

(2) 相称,符合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遗黄琼书》

(3) 又如:名副其实;副顺(顺应,随顺)

(4) 交付,付与

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唐· 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寓言》

形容词

(1) 非正的(区别于“正”或“主”)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如:副研(副研究员。仅次于研究员的高级研究人员);副将(副总兵);副榜(明代乡试、会试中,于正式名额取的较优秀者);副爷(将领的属僚);副贡(副贡生,乡试中副榜录取的入国子监)

(3) 次要的

误中副车。——《汉书·张良传》。师古曰:“副,谓后乘也。”

(4) 又如:副产品;副次(次要)

名词

(1) 辅助职务;副手;助手

乃令秦武阳为副。——《战国策·燕策》

(2) 又如:团副;大队副;中队副;三副

(3) 书籍、文献的副本

副在有司。——《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师古曰:“副,贰也。其列侯功籍,已藏于宗庙;副贰之本,又在有司。”

(4) 又如:副启(正式信件之外附加的信);副封(副本);副墨(副本;书籍、著作或文件正本之外的复制本)

(5) 古代王后及贵族妇女戴的用假发编成的髻 。如:副笄(古代贵妇人的头饰);副笄(王后的首饰和上服)

(6) 副词的简称

(7) 姓

量词

(1) 一套 。如:一副耳环;一副象棋

(2) 双 。如:一副眼镜;一副手套

(3) 一张 。如:一副嘴脸;一副笑脸

英文翻译

assist; supplement; assistant

方言集汇

◎ 粤语:fu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5 [台湾四县腔] fu5 [梅县腔] fu5 [陆丰腔] fu5 [客语拼音字汇] fu4 [海陆丰腔] fu5 [沙头角腔] fu5 [东莞腔] fu5 [宝安腔] fu5
◎ 潮州话:h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敷救去聲開口三等pĭukphiuh/phiow
fǎn [fan]
部首: 228
笔画: 4
五笔: RC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E
四角: 72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 hǎn。本义:手心翻转)

(2) 同本义。通“翻”。覆,倾倒

反,覆也。——《说文》

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汉书·张安世传》

(3) 反覆

安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成反复自念。——《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辗转反侧;反易(颠倒);反风(风向倒转)

(5) 通“返”。返回;回归

使子路反见之。——《论语·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至竟而反。——《战国策·卫策》

三年而反。——《墨子·鲁问》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6) 又如:反意(返归的念头);反国(归国);反真(返归淳朴);反根(返回本原)

(7) 未能遵守,违背

天反时为灾,地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左传》

(8) 又如:反背(背叛);反德(违背事物的准则);反道(违反正道);反情(违反人情);反古(违反古训)

(9) 往返于…之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10) 又如:反往(往返);反报(往还,反复)

(11) 反叛;造反

上官桀子安与 桑弘羊及 燕主、 盖主谋反。——《汉书·李广苏建传》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反上(背叛君主);反天(造反);反心(背叛之心);反外(背叛,离异)

(13) 反省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礼记·学礼》

(14) 又如:反情(内省);反听(自我省察);反观(反省);反躬自问(反问自己)

(15) 归还;送还

(16) 又如:反籍(归还天子之位);反璧(归还璧玉;表示不贪取财宝)

(17) 回报;复命 。如:反始(报答祖先);反命(复命)

(18) 类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9) 又如:反隅(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反惑(释疑)

(20) 反对 。如:反迕(不顺从);反拨(犹言反抗;抵抗)

(21) 报复 。如:反把(反扑);反报(报复怨仇);反杀(报杀人之仇而杀人)

(22) 通“贩”( fàn)。贱买而贵卖

形容词

(1) 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适得其反;反心内照(反过来对照一下自己);反抄耳光(反手巴掌);反斜面;反函数;反定理;反科学;反义

副词

(1) 反而;相反

反以我为讎。——《诗·邶风·谷风》

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 杜甫《兵车行》

(2) 又如:反且(反而)

名词

(1) 反革命分子的简称 。如:肃反;三反五反

(2) 姓

英文翻译

reverse, opposite, contrary, anti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1 faan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an3 pon1 [梅县腔] fan3 [东莞腔] fan3 [客英字典] fan3 [陆丰腔] fan3 [客语拼音字汇] fan3 [宝安腔] fan3 [沙头角腔] fan3 [海陆丰腔] fan3 pon1
◎ 潮州话:huang2 (húang)「潮州」huêng2 (húeng 旧时:húan)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孚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pʰĭwɐnphyan/phvan
yīng,yìng [ying]
部首: 314
笔画: 7
五笔: YI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FM
四角: 00219

详细解释

yīng

动词

(1) 应当,应该

应,当也。——《说文》

应,当也。——《尔雅》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周颂·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是良晨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凡所应有。——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应得之资。

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法应立决。

(2) 又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3) 答应,允许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4) 又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承);应许(答应;允许);应准(答应;说定);应允(答应,允许);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是我应下来的任务

(5) 认为是;是 。如:应真(方是真话);应缘(大概是)

名词

(1) 所有;全部

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宋· 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

(2) 又如:应干(一切有关的)

(3) 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4) 姓。如:应阮(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玚、阮瑀的并称);应叟(三国魏的应璩);应陈(应玚和陈琳的并称)

(5) 另见 yìng

yìng

动词

(1) 应和,响应

龟往离散以应我。——《国语·晋语》

齐王不应。——《战国策·齐策》

宋王无以应。——《吕氏春秋·顺说》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佣者笑而应。——《史记·陈涉世家》

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应者近万人。——《资治通鉴·唐纪》

金色而玉应。——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3) 受;接受

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南史·虞荔传》

(4) 又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5) 符合;适应;顺应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应化(顺应变化)

(7) 应付;对付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8) 又如:应接不暇;应急屎坑(喻指紧急时刻可以应用的对象);应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应难(应付危难)

(9) 感应;应验

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说唐》

(10) 又如:应兆(应验的征兆);应劫(应验劫运);应符(应验符命);应瑞(应验祥瑞)

(11) 对敌方回击、迎击

齐威王使 章子将而应之。——《战国策·齐策一》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战国策·赵策三》

卢沟桥的烽火一起,我们挺身迎战。——闻一多《愈战愈强》

(12) 又如:应敌(迎击来敌)

(13) 支付;供给 。如:应门(当家;支撑门户);应副(应付。供给;支应)

(14) 许配

以我应他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另见 yīng

英文翻译

should, ought to, must

方言集汇

◎ 粤语:jing1 jing3
◎ 潮州话:êng1(eng) êng3(èng)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