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帖

jiǎn tiē [ jian tie]
注音 ㄐ一ㄢˇ ㄊ一ㄝˋ

词语释义

剪帖 jiǎn tiē

(1) 把文字、图片等剪下来,贴在别的纸上

clip and paste

(2) 用彩色纸剪成人或东西的形象,贴在纸或别的东西上

cutting out

词语解释

  1. 见“ 剪贴 ”。

引证解释

⒈ 见“剪贴”。

汉字详情

jiǎn [jian]
部首: 207
笔画: 11
五笔: UEJV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BNH
四角: 8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前声。本义:用剪刀铰断)

(2) 同本义。本作“前”,通作“翦”,俗作“剪”

剪,齐断也。——《说文》

勿剪勿伐。——《诗·召南·甘棠》

(3) 又如:剪截铺(衣料店);剪筒(存放剪掉的蜡花的用具);剪直(直截了当,径直);剪断(亦作“简断”。利落,不啰嗦);剪鬃(剪去颈后的长毛。指短发)

(4) 砍伐 ;截断

松柏不剪。——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剪伐(砍伐;割刈);剪断(切断,打断);剪边(夺取别人所爱的妓女)

(6) 除灭。杀戮

此文王之所以止殃剪妖也。——《吕氏春秋·制乐》

(7) 又如:剪屠(大肆杀戮);剪覆(全部消灭);剪弃(除去);剪落(削除);剪迹(犹灭迹)

(8) 两手交叉 。如:反剪着手;剪手就缚;剪缚(倒背双手捆绑起来)

(9) 拦截

小人只在此大树坡剪径。——《水浒传》

(10) 又如:剪江(在江中破浪而行);剪径强人(劫路的强盗);剪手(拦路抢劫的强盗)

(11) 扫;挥动

林冲把朴刀杆剪了一下,蓦地跳将出来。——《水浒全传》

剪尾能惊獐鹿,咆哮吓杀狐狸。——《三遂平妖传》

(12) 辩白,驳斥

张千、 李万说一句,妇人就剪一句,妇人说得句句有理, 张千、 李万抵搪不过。——《古今小说》

名词

(1) 交刀,剪刀

断恨并州无快剪,牵愁织女少长丝。—— 清· 孙枝蔚《思春辞》

(2) 又如:磨剪;剪简(放蜡花的工具)

(3) 形状像剪刀的东西 。如:火剪;夹剪;烛剪

英文翻译

scissors; cut, divide, sepa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n2
◎ 客家话:[宝安腔] zen3 [沙头角腔] zien3 [东莞腔] zen3 [客英字典] zien3 [台湾四县腔] zien3 [梅县腔] zien3 [海陆丰腔] zien3 [客语拼音字汇] jian3 [陆丰腔] ts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八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淺仙A開上聲開口三等仙Acienx/zieentsĭɛn
tiè,tiě,tiē [tie]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MHH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BYR
四角: 41260

详细解释

tiē

形容词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动词

(1) 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tiè

tiě

名词

(1) 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量词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ē;tiè

tiè

名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tiē;tiě

英文翻译

invitation card; notice

方言集汇

◎ 粤语:ti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p7 [沙头角腔] tiap7 [梅县腔] tiap7 [台湾四县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5 tiab6 [东莞腔] diap7 [陆丰腔] tiap7 [宝安腔] tiap7 [海陆丰腔] ti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協入聲開口四等theptʰi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