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成语用法
刻鹄类鹜连动式;作宾语、补语;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刻鵠成鶩”。
⒉ 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引《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勅之士,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宋黄庭坚《与赵伯充书》:“学老杜诗,所谓刻鵠不成尚类鶩也。”
⒊ 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鵠类鶩,则无所取焉。”
清卷盦《<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
刻鹄类鹜的国语词典
虽然雕不成天鹅,尚类似野鸭。语本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比喻仿效虽欠逼真,但仍近似。《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刻鹄类鹜,为学初成。」亦用以比喻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刻鹄类鹜的网络释义
刻鹄类鹜
刻鹄类鹜的翻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2) 同本义
刻,镂也。——《说文》
金谓之镂,木谓之刻。——《尔雅·释器》
器不刻镂。——《礼记·哀公问》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 又
刻桓宫桷。
(4) 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用胶泥刻字,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是日观道中石刻,其远方刻尽漫失。——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刻图章;刻刀(雕刻所用的刀具);刻木(在木质器物上雕刻);刻饰(雕刻装饰);刻铭(在金石等器物上镂刻文字);刻划(雕刻;刻印);刻篆(指雕刻的文字、花纹)
(6) 绘画;修饰
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 西子也?——《世说新语·轻诋》
(7) 又如:刻句(推敲锻炼词句);刻桷(有绘饰的方椽);刻章琢句(修饰琢磨章句);刻励(琢磨推敲)
(8) 划,割 。如:刻蜡板;刻截(割断);刻漆(割漆)
(9) 严格要求 。如:刻己(严格要求自己);刻求(严格要求);刻责(严格要求);刻绳(限制要求)
(10) 限定
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白石神君碑》
(11) 又如:刻纳(限期归还)
(12) 伤害
山坐金,反自刻。——刘安《淮南子》
(13) 又如:刻虐(侵害);刻害(侵害,残害);刻贼(伤害;残害);刻烂(毁伤溃烂)
(14) 铭记
刻骨攫新句。——刘得仁《陈情上知己》
(15) 又如:刻骨镂心(喻永志不忘。多用表达感激之情);刻心(谓铭记于心)
名词
(1) 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六点一刻
形容词
(1) 刻薄;苛刻
性刻害,好发人阴私。——《汉书·杨恽传》
诜居官颇刻敛。——《唐书·孟诜传》
(2) 又如:刻峭(苛刻;严酷);刻碎(苛刻繁琐);刻诛(严酷的刑罚);刻酷(苛刻;严酷)
(3) 急迫 。如:刻下(即刻;眼下);刻有(现有);刻不待时(时间紧迫)
(4) 刻苦 。如:刻励(刻苦勤勉);刻厉(刻苦自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et7 [陆丰腔] ket7 [客英字典] kat7 ket7 kwat7 kiet7 [东莞腔] ket7 [梅县腔] kat7 ket7 [海陆丰腔] kat7 kiet7 [客语拼音字汇] kad5 kiad5 [宝安腔] ket7 | kat7 [台湾四县腔] kat7 kiet7
◎ 潮州话:kêg4 (khe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刻 | 苦得 | 溪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kʰək | khok/qok |
详细解释
gǔ
名词
(1) 箭靶的中心 。如:鹄子(箭靶)
(2) 目标,目的
此其鹄惟在于刑,其刑惟在于任威斩断,而五官之大法无与焉。——章炳麟《商鞅》
(3) 另见
hè
名词
(1) 通“鹤”。鸟名。鹤科各种禽类的泛称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越鸡不能伏鹄卵。——《庄子·庚桑楚》
王昭楚妃,千里别鹄。——嵇康《琴赋》
大仪鹄发。——《后汉书·吴良传赞》
(2) 另见
hú
名词
(1) (形声。从鸟,告声。本义:鸟名。指鸿鹄,又名“黄鹄”,俗称天鹅)
(2) 同本义
青雀白鹄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脱笼之鹄。——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鹄卵(天鹅蛋);鹄韵鹄鹄(天鹅的鸣叫声);鹄子(幼鹄)
(4) 古地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附近
素衣朱绣,从子于鹄。——《诗·唐风》。毛传:“鹄,曲沃邑也。”
动词
(1) 治理象牙
象谓之鹄。——《尔雅》。郭璞注:“鹄,治朴之名。”
(2) 伫立如鹄,引申为等候,企盼 。如:鹄立(鹄鸟延颈而立。形容伫立盼望);鹄企(延颈企盼);鹄侍(在旁侍立)
形容词
(1) 白色 。如:鹄袍(旧时应试士子所穿的白袍);鹄发(白发);鹄缨(白色的垂带);鹄鬓(白发)
(2) 通“浩”。大
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吕氏春秋·下贤》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頪(
)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2) 同本义
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说文》
皆守株之类。——《韩非子·五蠹》
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
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列子·仲尼》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类考(学院的科考);类族(事物因习性相近而形成的类别);类神(迷信占卜名词。六壬课中十二个用来判别吉凶的“十二支神”的总称)
(5) 族类
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三国演义》
(6) 事例;条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通“颣”。缺点,毛病
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
大者大类,小者则治。——《管子·地员》
(8) 古祭名,祭天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书·尧典下》
是类是妈祃,是致是附。——《诗·大雅·皇矣》
动词
(1) 相似;像
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左传·庄公八年》
不类前人。——《论衡·自纪》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
令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绝类弥勒。——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画虎不成反类犬
(4) 类比;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
(5) 又如:类推
(6) 通“戾”。偏,不平
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荀子·不苟》
副词
大抵;大都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
走卒类士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鸟,敄(
)声。本义:野鸭)(2) 同本义
鹜,野凫也。——《太平御览》引《说文》
庶人之挚匹。——《礼记·曲礼下》。疏引李巡:“凫,家鸭名;鹜,野鸭名。”
邹穆公有令,食凫鴈者必以粃。—— 贾谊《春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滕王阁序》
(3) 家鸭
寨中人又鹜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鹜列(如鸭排列成行);鹜舲(鹜形的小舟);鹜溏(大便水粪青黑如鸭粪的一种病症);鹜没(如鸭潜没水中)
动词
(1) 奔驰。通“鹜” 。如:鹜置(以马疾驰传递);鹜行(疾驰)
(2) 引申为追求 。如:好高鹜远;鹜新(求新)
(3) 游水
领水兵十余人,鹜水直抵南岸。——清· 吴趼人《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