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枝藓属

cì zhī xiǎn shǔ [ci zhi xian shu]

词语释义

植物体纤细或粗壮,稍硬挺,通常交织成片生长,淡绿或黄绿色,有时呈棕黄色,具光泽。

汉字详情

cì,cī [ci]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GMIJ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DBLN
四角: 52900

详细解释

(1)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如:刺的一声,他滑了一个跟头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刀,朿( )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2) 同本义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3)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4) 讽刺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讥刺(讥讽);刺邪(讽刺邪恶);刺戒(讥刺告戒);刺美(讽刺邪恶,赞扬美好)

(6) 杀。古时君杀大夫叫刺

经刺公子偃。——《左传·成公十六年》。注:“ 鲁杀大夫皆言刺。”

刺怀公于 高梁。——《国语·晋语》

(7) 又如:刺斫(刺杀);刺虎(杀虎)

(8) 指责、揭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刺打(斥责。方言)

(10) 探取;采取

刺六经中作王制。——《史记·封禅书》

(11) 又如: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

(12) 刺探;侦探

至公车刺取。——《汉书·丙吉传》

(13) 又如: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

(14) 插入;钻进 。如:刺天(冲入天空)

(15) 刺激;刺射 。如:刺干(刺激);刺闹(发痒);刺恼(刺挠。烦恼;难受)

(16) 刺绣(一种美术工艺) 。如:刺文(犹刺绣);刺凤描鸾(谓刺绣)

名词

(1) 泛指尖利如针之物 。如: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

(2) 名帖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刺呼(名片上所写的姓名);刺纸(犹名片);刺请(以名刺邀请)

(4) 兵器的锋刃 。如:刺兵(古代兵器,矛属)

(5) 旁边 。如:刺斜(旁边);刺邪里,刺斜(旁边)

(6) 另见

英文翻译

stab; prick, irritate; prod

方言集汇

◎ 粤语:ci3 cik3 sik3
◎ 客家话:[宝安腔] ciuk7 | ci5 [梅县腔] ze5 ciuk7 lak7 [台湾四县腔] ciuk7 cih5 [客英字典] cih5 ciuk7 cu5 [东莞腔] ci5 [海陆丰腔] ciuk7 cih5 [客语拼音字汇] ci4 cug5 qiag5 qiug5 [陆丰腔] ciuk7
◎ 潮州话:ceng3 (tshùrng 旧时:tshǹg) ci3 (chhì)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七賜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chieh/ciehtsʰĭe
zhī [zhi]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FC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DJE
四角: 449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2) 同本义

枝,木别生条也。——《说文》

草荄之枝。——《素问·移精变气论》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不蔓不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

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3) 又如:枝任(树叶多的树枝);枝末(树枝的梢头);枝主(枝条和主干);枝杪(树木枝条的梢头);枝柯(枝条);枝干(树枝和树干)

(4) 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诗》云:“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

(5) 又如:枝庶(嫡长子以外的支系);枝嗣(旁支的子孙);枝萼(枝上的花萼。喻宗族旁支)

(6) 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

四枝坚固。——《管子·内业》

若生四枝。——《荀子·儒效》

人之有形体四枝。——《吕氏春秋·圜道》

量词

(1)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2) 又如:一枝苹果花

(3) 小的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如:一枝月桂;一枝欧芹

(4) 用于指杆状的东西,与“支”通。现常用“支”。如:一枝步枪;一枝笔;一枝蜡烛

英文翻译

branches, limbs; branch off

方言集汇

◎ 粤语:kei4 zi1
◎ 客家话:[东莞腔] zi1 [陆丰腔] zhi1 gi1 [梅县腔] gi1 tje1 [宝安腔] zi1 | k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zi1 [沙头角腔] zi1 [台湾四县腔] gi1 zih1 [客英字典] zhi1 [海陆丰腔] gi1 zh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tɕĭecje/tje
xiǎn [xian]
部首: 301
笔画: 17
五笔: AQGD
五行:
仓颉: TNMQ
四角: 44151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艸,鲜声。本义:苔藓) 同本义。植物学名词。隐花植物的一类,茎叶很小,没有根,生在阴湿的地方 。如:藓苔(青苔);藓书(丛生在岩石上的藓苔,文彩斑驳,有如文字,称为藓书)

英文翻译

moss, lichen

方言集汇

◎ 粤语:sin2

宋本广韵

shǔ,zhǔ [shu,zhu]
部首: 327
笔画: 12
五笔: NTK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HLB
四角: 77227

详细解释

shǔ

名词

(1) (形声。从尾,蜀声。“尾”与身体相连。①( zhǔ)本义:连接。②类,族)

(2) 种类。亦特指牲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金属;属禽(分别飞禽的种类)

(4) 亲属

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家属(户主外的家庭成员);军属;眷属;属从(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属党(亲属);属姓(同宗);属疏(宗族关系疏远)

(6) 侪辈。指同一类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7) 官属;部属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书·周官》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海瑞传》

(8) 又如:下属(部下);属名(南北朝时,壮丁为了逃避繁苛的赋役,多投身于豪门势族为附隶,称为属名);属别(下属的类别);属官(属下的官吏);属佐(指下属佐助人员);属役(仆役,佣人);属部(部下,部属)

(9)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 。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

(10)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 。如:属相

动词

(1) 归属;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属邦(附属国);属心(诚心归附);属车(随从的车辆。也称副车);属城(隶属的县城);属妇(指妾);属僚(属下,部下)

(3) 系;是

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查明属实

(5) 另见 zhǔ

zhǔ

动词

(1)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江水》

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属纩(用新棉放在临死病人鼻前,验其是否有气);属界(毗连地带);属连(相连缀);属志(犹连心);属引(连续不断);属文(连缀字句为文章);属读(连读);属聚(聚集);属丝(连续之丝);属好(结好);属怨(结怨);前后相属

(3) 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属文(撰写文章。属句;属章;属笔);属辞(撰写诗文。属咏);属书(著作);属对(诗文对仗);属缀(著作);属稿(起草文稿);属诗(作诗)

(5) 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齐师将兴, 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6) 又如:属民(聚集民众);属兵(调集士兵);属役(聚集下役);属神(会聚群神);属游(聚游);属行(集结军队)

(7) 通“嘱”。托付;委托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8) 又如:属请(请托);属调(寄托的情调);属累(托付);属国(委托国事);属邦(付托国事);属任(委任,任用);属寓(寄托);属吏(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属命(委身托命);属情(寄情)

(9) 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10) 又如:属付(叮嘱);属令(告戒)

(11) 推托;借口

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12) 又如:属国(委弃国家;委托国事);属疾(托病;生病)

(13) 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14) 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5) 关连 神情与 苏、 黄不属。—— 明· 魏学洢《核舟记》

(16) 跟随

项王渡 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7) 通“注”( 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汉书·燕剌王旦传》

(18) 另见 shǔ

英文翻译

class, category, type; belong to

方言集汇

◎ 粤语:suk6 zuk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uk8 chuk7 [台湾四县腔] suk8 [梅县腔] shuk8 zhuk7 [海陆丰腔] sh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之欲入聲開口三等cjyuk/tjvktɕĭ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