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guā shā [ gua sha]
注音 ㄍㄨㄚ ㄕㄚ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刮痧 guāshā

(1) 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一种方法。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病情

a popular treatment for sunstroke by scrapingthe patient's neck, chest or back

词语解释

  1. 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中暑、胃炎、肠炎、肢麻等病患者,用铜钱、光边瓷器等物蘸香油或水刮刷颈部、胸背、肋间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以减轻内部炎症。

引证解释

⒈ 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中暑、胃炎、肠炎、肢麻等病患者,用铜钱、光边瓷器等物蘸香油或水刮刷颈部、胸背、肋间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以减轻内部炎症。

刮痧的国语词典

一种早期流行于我国民间对患痧症者的治疗方式。其法系用铜币等物蘸水或油,刮擦患者的胸背和颈部等处,使皮肤紫晕,局部充血,以减轻内部的炎症及疼痛。

刮痧的网络释义

刮痧 科普中国

  •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 刮痧的翻译

    英语: gua sha (technique in TCM)​
    法语: Gua Sha

    刮痧造句

    她经常说后背沉重疼痛,就像压着一个大磨盘,给她按摩拔罐子刮痧都不管用。
    学习刮痧的知识,可应用与自己的家人身上。
    使刮痧这个名字,不仅仅限于一个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法。
    刮痧后要喝一杯温水,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刮痧留在病人皮肤上的红印要过好几天才会消。
    而中医认为通过刮痧直接刺激十二经脉在皮肤部的反应区十二皮部,间接刺激了对应的十二经脉,使其保持通畅,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除了双手万能外,也可借着刮痧板或市售去角质的手套,效果一样好。
    用刮痧板的长边,从肩上部开始,沿着大肠经分段向下刮至食指甲根部外侧的商阳穴。
    中医多将乳腺增生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以及冲任失调三个证型,刮痧时若能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小的保健工具包里配有体温计、腰围尺、限盐勺、体重指数速查表、刮痧板及刮痧油、拔罐器等物品,给村民带来温暖的同时为健康保驾护航。
    有重大疾病和皮肤病均不宜做刮痧。
    对此,庄礼兴特别提醒说,刮痧是有点皮下轻微出血的疗法,虚证的病人并不适合,特别是病后初愈、体质虚弱的人群更不适用。
    然后,先从颈部正中刮痧开始,从颈部上的风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从哑门穴两侧的天柱穴向下刮至风门穴。
    妙招抗感冒:热水泡泡脚,缓解体不适;喝点葱姜粥,发汗效果好;早晚勤洗鼻,清除病菌要;白酒来刮痧,加速早痊愈。
    其中,中医按摩、刮痧、拔罐、点穴、火疗等最为普遍,宣传中都称这些项目对治疗颈椎病、腰椎病,以及养颜、排毒、活经、减肥等有功效。
    刮痧时,用刮痧板从复溜穴刮到太溪穴,手法要灵活,用力要均匀,由轻渐重,边刮边蘸油水。
    从中医来讲,泄法主要针对实症,把身体多余的能量、毒素通过刮痧等方式加快排泄出体外。
    “他们给我烤电、针灸、按摩、刮痧、拔罐、踩背、踩肚子……”听着父亲的叙述,王女士越发怀疑父亲被截肢与理疗不当有关。
    在祛淤邪的同时要给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湿邪、毒邪从粪便排出,起到缓解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据介绍,目前常用的自然疗法主要有针灸、刮痧、按摩、音乐、气功、声波、水疗及日光疗法等。

    汉字详情

    guā [gua]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TDJH
    五行:
    仓颉: HRLN
    四角: 226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刀。本义:削,用刃平削物体,或把物体表面的某些东西去掉)

    (2) 同本义

    刮,掊杷也。——《说文》

    刮,减也。——《广雅》

    刮楹达乡。——《礼记·明堂位》。注:“刮,刮摩也。”

    刮摩之工。——《考工记》

    采椽不刮,茅茨不剪。——《史记·太史公自序》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三国志·关羽传》

    (3) 又如:刮毒(刻毒,狠毒);刮子(耳光);刮刷(刮除干净);刮垢磨光;刮楹(刮削摩擦过的柱子);刮锅子;刮磨(磨练);刮摩(琢磨器物,使之光平);刮火柴;以瓦片刮疥

    (4) 扫拂;刷抹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唐· 韩愈《进学解》

    (5) 又如:刮土儿(刮扫土地。扫除无余);刮除(扫除);刮揸(刮扫清除)刮目(拭目;用新眼光看)

    (6) 搜刮 。如:刮削(搜刮,剥削);从人民身上刮来的财富

    (7) 牵扯 。如:刮擦(牵连);刮拉(方言。牵扯)

    (8) 被钩住 。如:这只长袜在钉子上刮破了

    (9) 男女间挑逗、勾搭 。如:刮上(勾搭上);刮涎(勾引;挑逗);刮剌(勾搭)

    (10) 吵嚷,喧闹 。如:刮躁(喧闹,吵闹);刮言(闲聊)

    (11) 象声词。如:刮喇(形容断裂声);刮刮杂杂(刮刮匝匝,刮刮拶拶。形容枯柴着火时的声音);刮剌剌(刮喇喇。暴响声)

    冻埋蛟龙南浦缩,寒刮肌肤北风利。——唐· 杜甫《前苦寒行》

    (2) 又如:刮风(吹风);刮水(风吹动水面);刮地(大风掠地);刮面(吹面,扑面);刮野扫地(大风吹扫野地)

    英文翻译

    shave, pare off, scrape

    方言集汇

    ◎ 粤语:gwaa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wat7 [客英字典] kwat7 [宝安腔] gat7 [梅县腔] gwat8 gwat7 [海陆丰腔] kwat7 [客语拼音字汇] gad5 guad5 [陆丰腔] kuat7 [沙头角腔] ga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五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䫄黠合入聲合口二等kruvt/koatkwat
    shā [sha]
    部首: 513
    笔画: 12
    五笔: UIIT
    五行:
    仓颉: KEFH
    四角: 00129

    详细解释

    名词

    (1) 中医称霍乱、中暑、肠炎等急性病,又名“痧气”、“痧胀”

    他两个又在路上中了暑,发了痧,不能赶路。——《文明小史》

    (2) 疹子 。指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 清· 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按语中说:“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粟。”

    英文翻译

    cholera; colic

    方言集汇

    ◎ 粤语:saa1
    ◎ 客家话:[陆丰腔] sa1 [客英字典] sa1 [海陆丰腔] sa1 [梅县腔] sa1 [台湾四县腔] sa1 [宝安腔]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

    宋本广韵

    刮痧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