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痕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刀伤留下的瘢痕。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宋史·韩世忠传》:“﹝ 世忠 ﹞尝中毒矢入骨,以彊弩括取之,十指仅全四,不能动,刀痕箭瘢如刻画。” 清 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其往来负戴者,俱焦头烂额,断臂折脛,刀痕遍体。”
引证解释
⒈ 刀伤留下的瘢痕。
引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宋史·韩世忠传》:“﹝世忠﹞尝中毒矢入骨,以彊弩括取之,十指仅全四,不能动,刀痕箭瘢如刻画。”
清王秀楚《扬州十日记》:“其往来负戴者,俱焦头烂额,断臂折脛,刀痕遍体。”
刀痕的国语词典
刀子切割过的痕迹。
如:「先在鱼身上划几道刀痕,烹煮时会比较容易熟。」
刀痕的网络释义
刀痕
刀痕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刀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古代兵器名)
(2) 同本义
刀,兵也。象形。——《说文》
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释名》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唐· 崔国辅《从军行》
(3) 又如:刀枪;刀兵;刀瘢(刀伤的瘢痕)。
(4) 泛指用来斩、割、切、削、砍、铡的工具
中刑用刀锯。——《国语·鲁语》
有斧钺刀墨之民。——《国语·周语》
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容上》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后汉书·列女传》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刀锯(古代的刑具。割刑用刀,刖刑用锯);刀环(刀头的环);刀墨(古黥刑。先用刀在额头上刻划,然后再染上墨);刀斧手(刽子手;又指持刀拿斧、准备捉拿后杀人的军士)
(6) 形状像刀的东西 。如:冰刀;刀圭(指古代量取药物的小匙)
(7) 即刀币 ,中国的一种古钱币,其形如刀
余刀布。——《荀子·荣辱》。注:“钱也。”
及金刀龟贝。——《汉书·食货志》。注:“谓钱币也。利于刀”。注:“名钱为刀者,以其利于民也。”
(8) 又如:刀儿(古代钱币的通称。因其形状如刀,故有此称)
(9) 通“舠”。小船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卫风·河广》
(10) 姓
量词
通常以一百张(一百页)纸为一刀 。如:我买了两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do1 [客英字典] dau1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dau1 [梅县腔] dau1 [海陆丰腔] do1 dau1 [客语拼音字汇] dau1 do1 [宝安腔] dau1 [沙头角腔] dau1 [东莞腔] dau1
◎ 潮州话:do1 (to)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刀 | 都勞 | 端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tau | tɑ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疒(
),表示与疾病有关,艮( )声。本义:疮伤痊愈后留下的疤)(2) 同本义
痕,胝瘢也。——《说文》
创瘢曰痕。——《通俗文》
(3) 又如:痕瑕(瘢痕,斑点);痕挞(伤痕);痕瘕(疤痕。比喻曾犯过罪);伤痕
(4) 泛指痕迹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贾岛《江亭晚望》
苔痕上阶绿。——唐· 刘禹锡《陋室铭》
空余泪痕。——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痕垢(污垢);痕印(痕迹;烙印);痕沫(水沫的痕迹);痕秽(污秽的痕迹);痕影(痕迹)
(6) 影子。特指阴影 。如:痕累(因事牵连而受累);痕路(指物体镶嵌的纹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un2 hien2 hen1 [客英字典] hen1 hien2 [海陆丰腔] hiun2 hien2 hen1 [宝安腔] hen2 [沙头角腔] hen2 [梅县腔] hen2 hien2 [东莞腔] hen2 [客语拼音字汇] fin2 he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痕 | 戸恩 | 匣 | 痕 | 平聲 | 元 | 開口一等 | 臻 | 痕 | ɣən | ghon/h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