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坯而遁

záo pī ér dùn [ zao pi er dun]
繁体 鑿坯而遁
注音 ㄗㄠˊ ㄆ一 ㄦˊ ㄉㄨㄣ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谓隐居不仕。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见“ 凿坏以遁 ”。

引证解释

⒈ 见“凿坏以遁”。

凿坯而遁的网络释义

凿坯而遁

  • 凿坯而遁,意指隐居不仕。同“凿坏以遁”。语出《淮南子》卷十一《齐俗训》。
  • 汉字详情

    záo [zao]
    部首: 219
    笔画: 12
    五笔: OGUB
    五行:
    仓颉: TCUJ
    四角: 3277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金,鑿( 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2) 同本义

    凿,穿木也。——《说文》

    重木刊凿之。——《仪礼·士丧礼》

    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凿巾(在覆盖死者脸部的巾上,正对口部的位置,剪开一通孔);凿穴(开造洞穴)

    (4) 挖掘;开凿

    凿地为坎。——《汉书·李广苏建传》

    水凿之穴。——宋· 沈括《梦溪笔谈》

    水凿之处。

    千锤万凿出深山。——明· 于谦《石灰吟》

    (5) 又如:凿溉(开渠灌溉);凿龙(开凿龙门。指大禹治水,凿龙门以导流);凿饮(掘井而饮)

    (6) 开通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 博望侯。——《史记·张骞列传》

    (7) 穿凿附会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孟子·离娄下》

    (8) 又如:凿说(穿凿附会之说);凿脱(穿凿附会造成失误);凿言(穿凿附会地说)

    (9) 戳,用手指头猛地一推

    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水浒全传》

    (10) 舂米使之精白

    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左传·桓公二年》

    (11) 又如:凿八(指捣米一石,可得八斗)

    (12) 引申为冲刷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梦溪笔谈》

    (13) 敲击,捶打

    (14) 又如:凿得生疼;凿了三下

    名词

    (1) 凿子

    其次用钻凿。——《汉书·刑法志》

    凿齿持盾。——《山海经·海外南经》

    释椎凿而上。——《庄子·天道》

    (2) 又如:平凿;圆弧凿;菱形凿

    (3) 古代用以施行黥刑的刑具。因指黥刑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庄子》

    (4) 孔窍 。如:凿眼(眼线)

    英文翻译

    chisel; bore, pierce

    方言集汇

    ◎ 粤语:zok6

    宋本广韵

    [pi]
    部首: 334
    笔画: 8
    五笔: FGIG
    五行:
    仓颉: GMFM
    四角: 41119

    详细解释

    名词

    (1) 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

    坏,瓦未烧也。——《说文》

    (2) 又如:砖坯;瓦坯

    (3) 特指土坯。如:一间破坯屋

    (4) 山丘一重。通“坏”

    山:三袭,陟;再成,英;一成,坯。——《尔雅·释山》。义疏:“坯者,当作坏。《说文》云:“丘,再成也。”再,盖一字之误。”

    (5) 泛指半制成品 。如:面坯儿;线坯子;坯模(雏型);坯璞(谓初规模的事物半成品);坯冶(谓制造陶器和冶炼);坯陶(谓制造陶器);坯销(犹浇铸);坯素(今言胚胎)

    英文翻译

    dam, embankment; weir

    方言集汇

    ◎ 粤语:pui1
    ◎ 客家话:[东莞腔] poi1 [梅县腔] pi1 poi1 [台湾四县腔] poi1 pi1 [客英字典] pi1 poi1 [宝安腔] poi1 [海陆丰腔] poi1 pi1
    ◎ 潮州话:颇锅1(配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五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芳杯平聲合口一等pʰuɒiphuai/phuoi
    ér [er]
    部首: 604
    笔画: 6
    五笔: DM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BLL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如之平聲開口三等nji/rionʑĭə
    dùn [dun]
    部首: 306
    笔画: 12
    五笔: RFHP
    五行:
    仓颉: YHJU
    四角: 323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盾声。本义:逃避)

    (2) 同本义

    遁,迁也。——《说文》

    遁,避也。——《广雅·释诂三》

    遁,犹回避也。——《后汉书·杜林传》注

    阳遁而不能蒸。——《国语·周语》

    平当逡遁有耻。——《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

    (3) 又如:遁隐(避世隐居);遁天(逃遁天理,违背自然);遁命(逃避任命);遁俗(犹言逃避世俗);遁避(犹逃避)

    (4) 逃跑,逃走

    一曰逃也。——《说文》

    晋将遁矣。——《国语·楚语》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虎大骇,远遁。——唐· 柳宗元《三戒》

    (5) 又如:遁世离群(逃离人世,过隐居生活);遁亡(逃亡);遁退(逃跑退却);遁奔(逃奔)

    (6) 迁移 。如:遁思(迁移;离去)

    (7) 隐匿 。如:遁疚(隐藏的疾病);遁隐(隐藏);遁影(隐藏形影);遁疾(隐藏的疾病)

    (8) 隐避;隐居 。如:遁夫(隐居之人);遁身(隐居);遁居(隐居)

    (9) 放纵;淫逸 。如:遁乐(淫纵逸乐);遁逸(放纵;不可约束)

    (10) 失 。如:遁逸(散失);遁舍(犹舍弃)

    (11) 欺 。如:遁饰(欺蒙掩饰)

    英文翻译

    hide, conceal oneself; escape

    方言集汇

    ◎ 粤语:deon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n3 tun6 [宝安腔] tun3 [梅县腔] tun3 [陆丰腔] dun3 [客英字典] tun3 [东莞腔] tun3 [台湾四县腔] tun3 tun5 [客语拼音字汇] tun3 tun4
    ◎ 潮州话:多温6(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損上聲合口一等dʰuənduonx/du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