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昭梿《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于青云上。”
成语用法
内峻外和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引证解释
⒈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引清昭槤《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於青云上。”
内峻外和的网络释义
内峻外和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nà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
)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2) 同本义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
主入也。——《周礼·职内》注
赵不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欲止不内。——《史记·项羽本纪》
内所著披袄中。——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交入;接纳。后作“纳”
无不务内。——《礼记·月令》。注:“谓收敛入之也。”
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国语·周语》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恶内诸侯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谓收敛入之也。”
(4) 又如:内金(进贡金、银、铜等物)
(5) 另见
nèi
名词
(1) 里面。与“外”相对
一室之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郗犹在帐内。——《世说新语·雅量》
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 钟夫人之礼。——《世说新语·贤媛》
一板内有重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数里内无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海内;关内;内牵(内中传递消息者)
(3)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汉· 贾谊《过秦论》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内叛(内部叛乱);内患(国内的祸患);内事(国内的事;宗庙祭祀之事);内睦(使内部和睦);内噬(内部攻讦相残);内寇(国内变乱;外敌入侵)
(5) 室,内室,房室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世说新语·贤媛》
皆拜卧内床下。——《汉书·霍光传》
(6) 又如:内帏(女子居处);内舍(内室;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内房(内室;女眷居住的屋子);内阶(内屋的台阶);内照(光照内室;光照内部);内户(内宅的门);内子(妻子)
(7) 皇宫;帝王所居之处
西宫南内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8) 又
内外异法。
酒非内法。——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9) 又如:内帑(皇家银库);内侍(皇宫中的侍从官,多以宦官充任);内库(宫中的府库);内园(宫中的御花园);内厩(宫中的马厩,御马房);内禁(宫禁);内庭(宫禁以内;内院);内宴(宫廷宴会)。又指封建朝廷。如:内志(入主朝廷的志向);内附(归附朝廷);内荣(在朝中任职);内辅(在朝中辅弼君主);内属(归附朝廷为属国或属地);内藩(朝廷直接辖治下的中原诸侯王国);内转(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内任(朝中重任和要职)
(10) 妇女;女色
齐侯好内。——《左传·僖公十七年》
(11) 又如:内具(妇女日常应用的佩巾、丝絮和针丝袋之类物品);内治(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内利(国君的配偶宜室宜家,有利于邻国);内幸(皇帝宠爱的姬妾);内姻(女眷方面的姻亲)
(12) 古代泛称妻妾。后专称妻
梦里无题惟寄内。——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
(13) 又如:内实(妻妾与宝物);惧内(怕老婆);内训(对妇女的训诫教育);内父(岳父);内馈(内子。指妻子);内掌柜(主妇);内寝(正妻之居室);内媚(丈夫善于讨妻妾的欢心);内娣(妻子的弟弟);内妹(妻子的妹妹);内主(古代诸侯的夫人);内老板(老板娘)
(14) 内心
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世说新语·谗险》
内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15) 又如:内境(内心境界);内意(内心的想法);内谋(内心思虑、谋划;参与机要,谋划政事;暗中谋划);内慧(内心敏慧);内刚(内心刚强)
(16) 内脏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蔡琰《悲愤诗》
(17) 又如:内症(体内脏器的疾病);内疽(体内脏器的毒性肿块);内疾(犹言暗病。身体内部的病症)
(18) 正道。佛教徒称佛门之内为内,佛门之外为外 。如:内教(指佛教);内学(佛学。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
(1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ui5 [东莞腔] lui3 [陆丰腔] nui6
◎ 潮州话:la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内 | 奴對 | 泥 | 灰 | 去聲 | 隊 | 合口一等 | 蟹 | 灰 | nuɒi | nuaih/nuoy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山,雋(
)声。本义:高而陡峭)(2) 同本义
山峻高而蔽日兮。——《楚辞·屈原·涉江》
山道峻隘。——《北齐书·高昂传》
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溪之下而求生。——《韩非子·奸劫弑臣》
(3) 又如:峻危(高耸险峻);峻朵(高峻的山峰);峻岭(崇高的山岭);峻绝(极为陡峭)
(4) 严酷,严厉
乃峻责租调。——《新唐书·李实传》
严刑峻法。——《论衡·非韩》
因以峻文诋之。——《后汉书·朱浮传》
(5) 又如:峻政(苛政);峻责(严厉责求);峻拒(断然拒绝);峻辞(断然辞绝)
(6) 高超 。如:峻绝(高超);峻迈(高超出众);峻论(高论);峻格(高超的格调);峻立(高超特出)
(7) 大;高大
克明峻德。——《礼记·大学》
(8) 又如:峻宇(高大的屋宇);峻德(大德);峻命(大命,指天帝或帝王的命令);峻博(博大)
(9) 高雅;高贵;高尚 。如:峻雅(高雅);峻阀(高贵的门第);峻爵(崇高的爵位)
(10) 严正 。如:峻整(严正庄重);峻网(严正的法网);峻介(严正耿直);峻切(文词、语言严正切直)
(11) 猛烈 。如:峻剂(猛烈的药剂);峻药(猛烈的药物);峻利(猛烈);峻烈(猛烈);峻利(味道浓烈而爽口)
(12) 指文笔刚劲挺拔 。如:峻利(形容笔力刚劲雄健);峻健(刚劲有力);峻洁(诗文刚劲凝练)
动词
(1) 结束,完成 。如:峻工;峻事(完事,结束)
(2) 增高,加高
群臣白帝更峻京邑城隍,以从《周易》设险之义。——《魏书》
(3) 升迁,高升 。如:峻用(提拔任用);峻除(升迁);峻擢(高升);峻迁(高升;升迁);峻登(高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un5 [台湾四县腔] zun5 [梅县腔] zun5 [客语拼音字汇] jin4 zun4 [海陆丰腔] zun5 [宝安腔] zu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方言集汇◎ 粤语:ngoi6 o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详细解释hé形容词 (1) 和谐;协调。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动词 (1) 调和;调治;调适 。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如:和合。 名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如:讲和;求和;议和。 介词 (1) 与;跟 。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连词 (1) 与 。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动词 (1) 应和;跟着唱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 hú动词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2) 另见 huó动词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 huò动词 (1) 掺合;混杂 。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量词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 英文翻译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方言集汇◎ 粤语:wo4 wo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2 fo2 [海陆丰腔] fo2 fo5 wo2 [梅县腔] fo2 fo5 wo1 wo2 [台湾四县腔] fo2 fo5 wo2 [陆丰腔] fo3 [客英字典] fo2 fo5 [东莞腔] wo2 [客语拼音字汇] fo2 fo4 vo2 vo4 [宝安腔] fo2 | wo2 | fo5 [梅县腔] fo5 ◎ 潮州话:hua5(huâ) ho6(hõ) ho5(hô)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