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城京靴

nèi chéng jīng xuē [ nei cheng jing xue]
繁体 內城京靴
注音 ㄋㄟˋ ㄔㄥˊ ㄐ一ㄥ ㄒㄩㄝ

词语释义

清代一种缎料好﹑靿高﹑底厚的靴子,由北京内城的商店制造,故名。

词语解释

  1. 清 代一种缎料好、靿高、底厚的靴子,由北京内城的商店制造,故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头上戴着京式大帽,红顶子花翎;脚下穿的是一双最新式的内城京靴。”

引证解释

⒈ 清代一种缎料好、靿高、底厚的靴子,由北京内城的商店制造,故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头上戴着京式大帽,红顶子花翎;脚下穿的是一双最新式的内城京靴。”

内城京靴的网络释义

内城京靴

  • 内城京靴
  • 清 代一种缎料好、靿高、底厚的靴子,由北京内城的商店制造,故名。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头上戴着京式大帽,红顶子花翎;脚下穿的是一双最新式的内城京靴。”
  • 汉字详情

    nèi,nà [nei,na]
    部首: 216
    笔画: 4
    五笔: MW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B
    四角: 4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 jiōng)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

    (2) 同本义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

    主入也。——《周礼·职内》注

    赵不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欲止不内。——《史记·项羽本纪》

    内所著披袄中。——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交入;接纳。后作“纳”

    无不务内。——《礼记·月令》。注:“谓收敛入之也。”

    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国语·周语》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恶内诸侯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谓收敛入之也。”

    (4) 又如:内金(进贡金、银、铜等物)

    (5) 另见 nèi

    nèi

    名词

    (1) 里面。与“外”相对

    一室之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郗犹在帐内。——《世说新语·雅量》

    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 钟夫人之礼。——《世说新语·贤媛》

    一板内有重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数里内无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海内;关内;内牵(内中传递消息者)

    (3)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汉· 贾谊《过秦论》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内叛(内部叛乱);内患(国内的祸患);内事(国内的事;宗庙祭祀之事);内睦(使内部和睦);内噬(内部攻讦相残);内寇(国内变乱;外敌入侵)

    (5) 室,内室,房室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世说新语·贤媛》

    皆拜卧内床下。——《汉书·霍光传》

    (6) 又如:内帏(女子居处);内舍(内室;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内房(内室;女眷居住的屋子);内阶(内屋的台阶);内照(光照内室;光照内部);内户(内宅的门);内子(妻子)

    (7) 皇宫;帝王所居之处

    西宫南内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8) 又

    内外异法。

    酒非内法。——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9) 又如:内帑(皇家银库);内侍(皇宫中的侍从官,多以宦官充任);内库(宫中的府库);内园(宫中的御花园);内厩(宫中的马厩,御马房);内禁(宫禁);内庭(宫禁以内;内院);内宴(宫廷宴会)。又指封建朝廷。如:内志(入主朝廷的志向);内附(归附朝廷);内荣(在朝中任职);内辅(在朝中辅弼君主);内属(归附朝廷为属国或属地);内藩(朝廷直接辖治下的中原诸侯王国);内转(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内任(朝中重任和要职)

    (10) 妇女;女色

    齐侯好内。——《左传·僖公十七年》

    (11) 又如:内具(妇女日常应用的佩巾、丝絮和针丝袋之类物品);内治(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内利(国君的配偶宜室宜家,有利于邻国);内幸(皇帝宠爱的姬妾);内姻(女眷方面的姻亲)

    (12) 古代泛称妻妾。后专称妻

    梦里无题惟寄内。——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

    (13) 又如:内实(妻妾与宝物);惧内(怕老婆);内训(对妇女的训诫教育);内父(岳父);内馈(内子。指妻子);内掌柜(主妇);内寝(正妻之居室);内媚(丈夫善于讨妻妾的欢心);内娣(妻子的弟弟);内妹(妻子的妹妹);内主(古代诸侯的夫人);内老板(老板娘)

    (14) 内心

    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世说新语·谗险》

    内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15) 又如:内境(内心境界);内意(内心的想法);内谋(内心思虑、谋划;参与机要,谋划政事;暗中谋划);内慧(内心敏慧);内刚(内心刚强)

    (16) 内脏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蔡琰《悲愤诗》

    (17) 又如:内症(体内脏器的疾病);内疽(体内脏器的毒性肿块);内疾(犹言暗病。身体内部的病症)

    (18) 正道。佛教徒称佛门之内为内,佛门之外为外 。如:内教(指佛教);内学(佛学。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

    (19) 另见

    英文翻译

    inside

    方言集汇

    ◎ 粤语:no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ui5 [东莞腔] lui3 [陆丰腔] nui6
    ◎ 潮州话:la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奴對去聲合口一等nuɒinuaih/nuoy
    chéng [cheng]
    部首: 334
    笔画: 9
    五笔: FDN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IHS
    四角: 431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2)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城,所以盛民也。——《说文》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记·田单列传》

    百雉而城。——《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可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据城守御);城曲(城墙角落的地方);城铺(城上巡查的岗位);城堵(城墙)

    (4) 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

    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5) 又如:城大(一城的长官。即城主);城主(一城之主);城辇(帝王所居的都市。也泛指京城);城禁(城市的警戒防卫)

    (6) 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东城,西城;城雕(城市雕塑)

    (8) 国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动词

    (1) 筑城

    今吴是惧而城于 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 又如:城郭国(古时谓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干(筑城时埋置土中的木柱)

    (3) 守城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唐· 孙樵《书何易于》

    (4) 又如:城寨(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城操(备边;备边士卒)

    英文翻译

    castle; city, town; municipality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4 sing4
    ◎ 客家话:[梅县腔] shang2 [东莞腔] sang2 [客英字典] sang2 [海陆丰腔] sang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陆丰腔] sang3 [沙头角腔] sang2 [台湾四县腔] sang2 [宝安腔] s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征清開平聲開口三等zjengʑĭɛŋ
    jīng [jing]
    部首: 225
    笔画: 8
    五笔: YI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F
    四角: 009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2) 同本义

    京,人所为绝京丘也。——《说文》

    辨京陵。——《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筑重京。——《淮南子·览冥》

    为京邱若山陵。——《吕氏春秋·禁塞》

    乃觏于京。——《诗·大雅·公刘》

    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三国志·公孙瓒传》

    (3) 又如:筑京(堆土为小山);京丘(为战死的人所筑的坟墓。即京观);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京冢(京观)。泛指高大的山丘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诗·鄘风·定之方中》

    (4) 又如:京峙(高丘);京陵(高丘大阜)

    (5) 方形大谷仓 。如:京坻(谷米堆积如山。形容丰收);京囷(粮仓);京运(指运往京仓的粮食);京储(京仓的储备粮食)

    (6) 国都

    念彼京师。——《诗·曹风·下泉》

    辞帝京。——白居易《琵琶行》

    迁我京职。——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京中有善口技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至京。——清· 周容《芋老人传》

    君之始入京也。——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7) 又如:京吏(京师各衙门的都吏。别于外吏而言);京圻(京都);京府(京畿。京城和京都附近的地方;国都所在地);京仓(京师储粮的地方)

    (8) 京族

    (9) 通“鲸”

    乘钜鳞,骑京鱼。——《汉书·扬雄传上》

    (10) 又如:京鱼(鲸鱼)

    (11) 古代数目名十兆为京,一说万万兆为京。古代数位序列是:万、亿、兆、京。十兆为京

    京垓岁之中。——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2) 又如:京垓(古代以十兆为京,十京为垓。极言众多)

    (13) 春秋时邑名,汉置京县 。故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二十余里

    (14) 南京 。明太祖建都于此,故《儒林外史》仍沿习称京。如:京江(扬子江的别称)

    (15) 今特指北京 。如:京调(戏曲腔调名。清代自乾、嘉以后昆曲渐衰,地方戏中的皮黄兴起,流传于湖北一带称汉剧,于安徽一带称徽调。乾隆末期徽调传至北京,并采其他戏曲之长处,成为京调,使当时流行的昆曲、戈阳腔、梆子等均相形失色);京报(清代由北京报房商人出版发行的邸报,登载朝政文书和有关政治动态);京八寸(过去北京地区流行的一种长约八寸的烟袋)

    (16) 姓

    形容词

    (1) 大,盛

    京,大也。燕之北鄙,东 楚之郊,或谓之京。——《方言一》

    京,大也。——《尔雅》

    裸将于京。——《诗·大雅·文王》

    曰嫔于京。——《诗·大雅·大明》

    莫之与京。——《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京邑翼翼。——张衡《东京赋》

    发京仓。

    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公羊传·桓公九年》。朱骏声曰:“京大师众也。”

    (2) 又如:京鞋(华美而样式新颖的鞋);京仓(大粮仓。朱骏声曰:“京大师众也”);京庾(大粮仓);京枣(大枣)

    (3) 悲痛的

    忧心京京。——《诗·小雅·正月》

    英文翻译

    capital city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liong2 [海陆丰腔] gin1 liong2 [陆丰腔] gin1 [梅县腔] gin1 [宝安腔] gin1 [客英字典] gin1 [东莞腔]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n1
    ◎ 潮州话:gian1 (k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舉卿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kieng/kyangkĭɐŋ
    xuē [xue]
    部首: 901
    笔画: 13
    五笔: AFWX
    五行:
    仓颉: TJOP
    四角: 445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革,化声。革,皮革。本义: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 同本义

    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晋书》

    (2) 又如:靴叶子(塞藏在靴筒内可折叠的票夹);靴桶(靴靿。靴筒);靴衫(乘马时所穿的衣服);靴袍(穿靴时所服的官袍)

    英文翻译

    boots

    方言集汇

    ◎ 粤语:hoe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o1 [客英字典] hio1 [客语拼音字汇] hio1 [台湾四县腔] hio1 [陆丰腔] hio1 [梅县腔] hio1 [东莞腔] hio1 [宝安腔] hio1
    ◎ 潮州话:hi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