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nà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
)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2) 同本义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
主入也。——《周礼·职内》注
赵不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欲止不内。——《史记·项羽本纪》
内所著披袄中。——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交入;接纳。后作“纳”
无不务内。——《礼记·月令》。注:“谓收敛入之也。”
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国语·周语》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恶内诸侯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谓收敛入之也。”
(4) 又如:内金(进贡金、银、铜等物)
(5) 另见
nèi
名词
(1) 里面。与“外”相对
一室之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郗犹在帐内。——《世说新语·雅量》
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 钟夫人之礼。——《世说新语·贤媛》
一板内有重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数里内无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海内;关内;内牵(内中传递消息者)
(3)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汉· 贾谊《过秦论》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内叛(内部叛乱);内患(国内的祸患);内事(国内的事;宗庙祭祀之事);内睦(使内部和睦);内噬(内部攻讦相残);内寇(国内变乱;外敌入侵)
(5) 室,内室,房室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世说新语·贤媛》
皆拜卧内床下。——《汉书·霍光传》
(6) 又如:内帏(女子居处);内舍(内室;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内房(内室;女眷居住的屋子);内阶(内屋的台阶);内照(光照内室;光照内部);内户(内宅的门);内子(妻子)
(7) 皇宫;帝王所居之处
西宫南内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8) 又
内外异法。
酒非内法。——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9) 又如:内帑(皇家银库);内侍(皇宫中的侍从官,多以宦官充任);内库(宫中的府库);内园(宫中的御花园);内厩(宫中的马厩,御马房);内禁(宫禁);内庭(宫禁以内;内院);内宴(宫廷宴会)。又指封建朝廷。如:内志(入主朝廷的志向);内附(归附朝廷);内荣(在朝中任职);内辅(在朝中辅弼君主);内属(归附朝廷为属国或属地);内藩(朝廷直接辖治下的中原诸侯王国);内转(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内任(朝中重任和要职)
(10) 妇女;女色
齐侯好内。——《左传·僖公十七年》
(11) 又如:内具(妇女日常应用的佩巾、丝絮和针丝袋之类物品);内治(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内利(国君的配偶宜室宜家,有利于邻国);内幸(皇帝宠爱的姬妾);内姻(女眷方面的姻亲)
(12) 古代泛称妻妾。后专称妻
梦里无题惟寄内。——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
(13) 又如:内实(妻妾与宝物);惧内(怕老婆);内训(对妇女的训诫教育);内父(岳父);内馈(内子。指妻子);内掌柜(主妇);内寝(正妻之居室);内媚(丈夫善于讨妻妾的欢心);内娣(妻子的弟弟);内妹(妻子的妹妹);内主(古代诸侯的夫人);内老板(老板娘)
(14) 内心
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世说新语·谗险》
内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15) 又如:内境(内心境界);内意(内心的想法);内谋(内心思虑、谋划;参与机要,谋划政事;暗中谋划);内慧(内心敏慧);内刚(内心刚强)
(16) 内脏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蔡琰《悲愤诗》
(17) 又如:内症(体内脏器的疾病);内疽(体内脏器的毒性肿块);内疾(犹言暗病。身体内部的病症)
(18) 正道。佛教徒称佛门之内为内,佛门之外为外 。如:内教(指佛教);内学(佛学。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
(1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ui5 [东莞腔] lui3 [陆丰腔] nui6
◎ 潮州话:la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内 | 奴對 | 泥 | 灰 | 去聲 | 隊 | 合口一等 | 蟹 | 灰 | nuɒi | nuaih/nuo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
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
史载笔。——《礼记·曲礼》
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 史册,历史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 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9) 古代官府的佐吏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0)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1) 画师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2)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3 [台湾四县腔] sii3 [沙头角腔] su5 [东莞腔] su3 [梅县腔] se3 [宝安腔] su3 [客英字典] sii3 [客语拼音字汇] si3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史 | 踈士 | 生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srix/shiio | ʃ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2) 同本义
画绘之事,杂五色。——《周礼·考工记》
(3) 混合;搀杂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
彼此错杂。——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杂烩菜(将各种剩菜合并在一起的菜淆);夹杂(搀杂);杂就(参杂而成);混杂(混合搀杂)
(5) 聚会;聚集
杂,聚也。——《广雅》
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吕氏春秋》
(6) 又如:杂物(聚集事物)
形容词
(1) 驳杂不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又如:杂面(杂合面粉作的面条)
杂彩三百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昧没而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杂然而前陈。——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少杂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杂裳(前黑后黄的下衣)
(4) 紊乱 。如:杂错(交错混杂);嘈杂(声音杂乱;喧闹);庞杂(多而杂乱)
(5) 繁琐;细碎 。如:杂冗(零杂事务;公务繁忙的谦辞);杂言(不主一家而杂采众家的言论);杂说(博采众家的学说)
(6) 众多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7) 又如:杂沓(众多而纷杂的样子);杂袭(众多的样子);杂玩(各种玩物)
(8) 各种 。如:杂趁(多种非正式职业;做零活);杂服(各种服制);杂帛(各种细绢的通称)
(9) 正项以外 。如:杂学旁收(指不去攻读八股文,而喜好诗词、曲赋、小说等其他门类的学问)
(10) 交错,交会
嘈嘈切切错杂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杂植兰桂竹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副词
都;共同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名词
(1) 旧时等外的小官为杂职,如清代九品未入流之类或统称为佐杂
听我将、弁、参、杂管领。——清· 严如熤《苗防备览要略》
(2) 传统戏曲角色名。元杂剧、明清传奇以至京剧里的“杂”,一般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杂绯衣扮秦国引院子 梅香各乘车行上。——《长生殿》
(3) 通“匝”(
)。圈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墨子》
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荀子·礼论》
以数杂之寿。——《淮南子·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