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成语用法
兼权熟计作谓语;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
兼权熟计的国语词典
全盘衡量,谋虑周详。
兼权熟计的网络释义
兼权熟计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容词
(1) 全部;整个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词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刺激。——蔡元培《图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am1 [客英字典] giam1 [东莞腔] giam1 [梅县腔] giam1 [宝安腔] giam1 [客语拼音字汇] giam1 [海陆丰腔] giam1 [陆丰腔] gia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兼 | 古甜 | 見 | 添 | 平聲 | 鹽 | 開口四等 | 添 | 咸 | kem | kie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雚(
)声。本义:黄花木)(2) 同本义
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说文》
权,黄英。——《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
于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
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大戴礼记·诰志》
(3)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
锤,谓之权。——《广雅·释器》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汉书·律历志》
谨权量,审法度。——《论语·尧曰》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
(4) 亦称秤锤
正权概。——《礼记·月令》
(5) 权柄,权力
大夫执国权。——《谷梁传》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利害之权。——清· 黄宗羲《原君》
皇上无权。——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真无权矣。
(6) 又如:权牟人主(权力与君王相等);权珰(擅权的宦官);权宠(权势与宠幸);权臣(握有权势而专横的臣子);掌权;专权(独揽大权);兵权
(7) 权宜、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8) 又如:权数(应变的机智);权巧(权宜善巧);权正(权变与常道);权制(权宜之制);权计(权宜之计);权书(以权宜之策草拟国书)
(9) 谋略,计谋
三军之权。——《孙子·谋故》
(10) 又如:权属(即权术。有心机有手段);权士(谋士);权用(谋略、才干)
(11) 唐以来的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韩愈吏部权京兆。——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2) 又如:权官(指代理之官);权署(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
(13) 权利 。如:选举权;生存权;人权
(14) 通“颧”。颧骨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曹植《洛神赋》
(15) 姓
动词
(1) 称量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权称(用秤称)
(3) 衡量,比较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 霍光是也。——《三国志·武帝纪》注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吕氏春秋·举难》
(4) 又如:权时苟重(衡量时势而苟且顺从);权度(权衡度量);权量(犹权衡);权准(权衡的准则)
(5) 平衡
九和之弓,角与杆权。——《周礼》
副词
姑且;暂且 。如:权辞(临时选择言辞);权国(摄政;临时代理执掌国政);权朝(权国);权职(权且职掌;暂时代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shóu
(1) ——口语,义同“熟”(
)(2) 另见
shú
动词
(1) (形声。从火,孰(
)声。本作“孰”。“熟”是后起字。本义: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2) 同本义
熟治万物。——《礼记·礼运》。疏:“谓烹煮。”
宰夫胹熊蹯不熟。——《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熟末(指煮得烂熟的食物);熟切店(卖熟肉的店铺);熟水(开水);熟献(指烹熟的上献祭品)
(4) 谷物、水果或微生物等成熟
秋,大熟,未收。——《书·金滕》
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公上》
瓜熟蒂落。——张君房《云笈七签》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早熟;熟岁(谷熟之岁);熟颗(指成熟的粮食颗粒)
(6) 成熟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功成业熟也何难。——庐肇《成名后作》
(7) 熟悉
胡不谋之人心以熟吾道?——柳宗元《断刑论下》
无他,但手熟尔。——宋· 欧阳修《归田录》
(8) 又如:熟娴(即“娴熟”。熟练);熟嘴(油嘴;贫嘴);纯熟(很熟练);熟精(熟悉精通);熟会(熟练);熟溜(熟练貌);熟口(娴于唱曲的人)
形容词
(1) 经过加工或处理过的 。如:熟麻(煮熟的麻);熟药(经过加工炮制的药材);熟衣(煮炼过的丝制品制成的衣服);熟纸(经过煮捶或涂蜡的纸);熟货(用原料加工制成的物品);熟肚(怀孕或生育过的妇女);熟粪(沤熟的粪肥)
(2) 有收成;丰收
天之道出阳为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薰也不能有熟,岁之精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煖燠孰多》
(3) 又如:熟年(丰年);熟岁(丰年);熟荣(丰收)
(4) 熟悉
此论不可不熟。——《吕氏春秋·重已》。注:“犹知也。”
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 宁南意合。——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熟口(熟悉演唱的人);熟间(熟悉的行业);熟精(熟悉精通);熟脚(熟悉情况的人);熟落(熟悉);熟会(熟悉);熟晓(十分了解);熟滑(熟悉);熟分(熟悉;相熟);熟狎(过分亲昵、随便);熟不讲礼(熟人不必计较礼数)
(6) 土壤经过多年耕耘,已适于作物生长的 。如:熟土;熟地;熟田
(7) 精审,仔细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吕氏春秋·察传》
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8) 又如:熟念(反覆斟酌,仔细考虑);熟视(细看);熟味(仔细体会);熟筹(仔细筹划);熟算(深入细致地谋划);熟寻(仔细探索);熟议(仔细计议);熟耕(精耕);熟计(周密地谋划)
(9) 表示程度深
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资治通鉴·唐纪》
(10) 又如:熟卧(熟睡);熟寐(熟睡);熟寝(熟睡);醉熟(沉醉);熟暑(酷暑);熟红(深红)
量词
(1) 在一年内农田作物成熟的次数 。如:两熟
(2) 结果、开花或生出其他产品的活动或事实 。如:一年三熟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k8 siuk7 [梅县腔] shuk8 siuk7 [陆丰腔] shuk8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xiug6 [沙头角腔] suk8 [客英字典] shuk8 [海陆丰腔] shuk8 siuk7 [宝安腔] s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熟 | 殊六 | 常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ʑĭuk | zju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
)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2) 同本义
計,会算也。——《说文》
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七发》
学书计。——《礼记·内则》
命农计耦耕事。——《礼记·月令》
计亿事。——《国语·郑语》。注:“算也。”
计日而待。——诸葛亮《出师表》
计日以还。——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而计其长。——明· 魏学洢《核舟记》
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
(4) 计较;关心于
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周礼·太宰》
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
(5) 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
(6) 商议;谋划
计,谋也。——《广雅》
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注:“虑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非计久长。
长安君计短。
计之曰。——唐· 柳宗元《三戒》
(7) 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
(8) 考察;审核
料敌计险。——《孙子兵法·威王问》
(9) 又如: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
名词
(1) 算法;算术 。如:计历(算历)
(2) 计簿 。如:计筹(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
(3) 呈送计簿的官吏 。如:计节(计吏所持的符节);计车(计吏所乘的车)
(4) 计策;计谋
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秦策》
计者,所以定事也。——《韩非子·存韩》
吾计已决。——汉· 刘向《列女传》
计无所出。——晋· 干宝《搜神记》
何以为计。——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计疏(计谋疏失);计智(智谋);缓兵之计;失计;巧计;空城计;苦肉计
(6) 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的仪表 。如:静电计;体温计;温度计;安培计
(7) 生计,谋生手段 。如:家计
(8) 经济力量;经济开支 。如:国计民生
(9)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o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