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网络释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门,丱(
)声。金文作“門”,象门里有门闩形,本象形字。小篆繁化,变成了形声字。本义:门闩)(2) 门闩。闩门的横木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说文》
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 赢于众人广坐之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关牡(门闩。也叫门牡);关楗(关闭门户用的横木或木闩);关龠(门上横木。用来闩门)
(4) 关口,隘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关石(关口征赋所用的量器名);关令(守关口的官吏。即关尹);关梁(关口和桥梁)
(6) 事物的枢纽或重要的转折点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关目(剧本或故事的情节。引申为演出);关捩(机关);关煞(旧时星象家称所谓命里注定的灾难);关捩子(机关;机轴)
(8) 人体的重要孔窍或肢体
肾者,胃之关也。——《素问·水热穴论》
(9) 又如:三关(即耳、眼、口);四关(即耳、眼、口、鼻);关元(人体经穴名之一。在脐下三寸处);关窍(人体的孔穴;诀窍,窍门)
(10) 征收关税的机构、组织或程序
昔者文王之治 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验关;结关;关栈(税关所设置用来供未经通关的货物积存的仓库。也叫保税仓库)
(12) 古代公文的一种。用于互相质询
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关牒(公文);关报(用文书通知;禀报);关白(禀报;通告);关文札牒(古时官府颁行的文书或通行证件)
动词
(1) 合拢,闭门
关,闭也。——《方言十二》
关,界上之门也。——《周礼·司关》注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春色满园关不住。——叶绍翁《游园不值》
(2) 又如:关门吃饭(比喻一心一意过日子);关门落闩(比喻到了顶峰,极限)
(3) 引申为幽禁、禁闭 。如:关在牢里;关押
(4) 通“贯”。贯通,贯穿
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转輠者。——《礼记·杂记下》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汉书·司马迁传》
大臣括发关械、裸躬受笞。——《汉书·王嘉传》
《春秋》五经,义相关穿。——汉· 王充《论衡·程材》
(5) 又如:关穿(关联贯穿);关通(贯通,沟通);关合(贯通;吻合)
(6) 牵连,涉及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岂可因私枉法。——《红楼梦》
(7) 又如:关天(关系于天命);关着(牵涉;别着,带着);关接(接触);关风(涉及风趣,有味)
(8) 闭掉,切断电源使中断 。如:关收音机
(9) 暂停营业或终止营业日 。如:镇上已关了好几家店铺
(10) 支领,领取
三军尽关了粮赏。——《水浒》第五十五回
(11) 又如:关领(支取,领取);关请(领取);关支(领取;支出,发放);关发(颁发;发放);关饷(发薪金);关给(发放,供给)
(12) 关心 。如:关应(关顾照应);关意(放在心上);关思(留心思考);关念(关心挂念)
(13) 通“弯”。引弓
越人关弓而射之。——《孟子·告子下》
豹则关矣。——《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6)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17)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18) “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 潮州话:i1 [澄海]e1(ur) [潮阳]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于 | 羽俱 | 云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yo/hiu | ĭ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弗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花费 )
(2) 同本义
费,散财用也。——《说文》
费,耗也。——《广雅》
非爱其费也。——《吕氏春秋·安死》。注:“财也。”
君子惠而不费。——《论语·尧曰》
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商君书·垦令》
(3) 又如:费耗(费用);费钞(花费钱钞);费钞费贯(耗贯钱财);费出(花费,支出)
(4) 耗损
费神伤魂。——《吕氏春秋·禁塞》
伤形费神。——《墨子·所染》
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 又如:费眼(耗损眼力);费讲(费唇舌;难以说解);费想(费心,劳神);费损(耗费,耗损)
(6) 浪费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管子·八观》
(7) 如:费资(挥霍钱财);费设(在供设方面花费多);费捐(耗费)
(8) 通“拂”(
)。逆,违背君子之道费而隐。——《礼记·中庸》
(9) 又如:费民(违背民意,违逆民心)
名词
(1) 钱财;费用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清· 方苞《狱中杂记》
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红楼梦》
(2) 又如:道路通行费;报名费;学费;手续费;诊费
(3) 古地名 。在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南
(4) 通“悖”(
)。谬误战而死,而子愠,而犹欲粜,籴仇则愠也,岂不费哉?——《墨子·鲁问》
(5) 又如:口费(因说话不当发生的错误)
形容词
(1) 语句多余,言辞烦琐
不辞费。——《礼记·曲礼上》
(2) 又如:费名(多余无用的文句);费辞(多费言词;饶舌);费言(多余的话)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2) 同本义
(3) 后引作薾。华盛的样子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小雅》。毛传:“尔,华盛貌。”
(4) 又如:丽尔(华丽的样子)
(5) 近。通“迩”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诗·大雅》
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仪礼·燕礼》
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周礼·地官·肆长》
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荀子·哀公》
(6) 又如:尔者(近来);尔语(凑向跟前说话)
(7) 浅近
代词
(1) 第二人称代词
(2) 你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如:尔当(你);尔躲(你身上);尔汝(尊对卑称;贵对贱称;朋友间的亲密互称);尔济(汝辈,你们)
(4) 您;你们——通常放在关系词“所”之前。如:尔曹(你们大家)
(5) 那
尔夜风恬月朗。——《世说新语》
(6) 又如:尔俸尔禄(那些俸禄。尔:其,那);尔语(那样言语);尔时(那时,彼时)
(7) 这个;此
问君何能尔。——晋· 陶渊明《饮酒》
(8) 如:尔夕(今夕,这个晚上);尔日(当天,这天);尔为(这样,如此)
(9) 如此;这样。
尔毋从从尔。——《礼记·檀弓》
(10) 又如:果尔;乃尔;尔馨(六朝时语词。即如此);尔为(如此);尔许(若此,如许。尔,此也。许,助辞);不尔;云尔
助词
(1) 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
(2) 相当于“了”
非死则徒尔。——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应诺声。相当于“是” 。如:尔尔(应答之词。等于唯唯,是是)
(4) 通“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
唯手熟尔。——宋· 欧阳修《归田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i1 ni3 [客英字典] ni3 [东莞腔] ngi3 [梅县腔] ni3 [海陆丰腔] ni1 n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爾 | 兒氏 | 日 | 支A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njex/ree | nʑĭ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如:盐巴;泥巴;锅巴
(4)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5) 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6) 压强的单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顿/米 2 ,或10 6 达因/厘米 2 (0.986923标准大气压)
动词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a1 [陆丰腔] ba1 [梅县腔] ba1 [东莞腔] ba1 [客语拼音字汇] ba1 [台湾四县腔] ba1 [沙头角腔] ba1 [宝安腔] ba1 [海陆丰腔] ba1
◎ 潮州话:ba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巴 | 伯加 | 幫 | 麻二開 | 平聲 | 麻 | 開口二等 | 麻 | 假 | pra/pea | pa |
详细解释
hā
动词
(1) (形声。从口,合声。(
)本义:以唇啜饮。同“歃”)(2) 张口呼气 。如:哈气(哈气,张口呼气);哈什(哈欠);哈哧(喷嚏)
动词
身子略弯,以此表示礼貌(不及鞠躬郑重) 。如:点头哈腰
名词
口
臾儿、 易牙, 淄 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故圣人之论贤也,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淮南子·汜论训》
叹词
——表示满意、惊喜或赞叹 。如:哈,丰收在望!哈,真有两下子;哈呀(叹词。表惊讶、惋惜)
象词
笑声 ,表示得意或满意,大多叠用
黄檗哈哈大笑。——道原《景德传灯录》
形容词
(1) 鱼很多的样子
哈,鱼多貌。——《玉篇》
(2) 马虎 。如:哈沓(糊涂;马虎);哈答(马虎;随便)
(3) 另见
hǎ
形容词
蠢;傻 。如:哈话(傻话;丢人话);哈达(马虎,随便)
动词
(1) 呵斥
姐姐不用哈我,哈我我也是说。——《儿女英雄传》
(2) 另见
hà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ap8 [东莞腔] ha1 [客英字典] hap8 [海陆丰腔] hap8 ha2 hat8 hat7 [客语拼音字汇] ad6 ha1 [台湾四县腔] hap8 ha2 hat8 [宝安腔] ha1 | hap7 | ha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㬎 | 五合 | 疑 | 合 | 入聲 | 合 | 開口一等 | 覃 | 咸 | ngop | ŋɒp |
详细解释
de
助词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13) 另见
dí
副词
(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3) 必定;一定 。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4) 另见
dì
名词
(1)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3)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
(4) 另见
dī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e4 [沙头角腔] dit7 [宝安腔] d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英字典]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7 [东莞腔] d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的 | 都歷 | 端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tek | tiek |
详细解释
tí
动词
(1)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2) 同本义
提,挈也。——《说文》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大雅·抑》
提刀而立。——《庄子·养生主》
一贼提刀。——明· 魏禧《大铁锥传》
椊下提殴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提竹筒丝笼。——《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拎,拿);提举(提而举之)
(4) 引申为带领;统领。古代如提督、提举、提点、提刑、提学、提法诸官名,皆取此义
今又提一旅孤军。——宋· 岳飞《五岳祠盟记》
(5) 又如:提军(率领军队);提动(调动);提兵(率领军队)
(6) 紧紧拿着;执持
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管子·轻重己》
(7) 又如:提握;提笔(握笔。指写文章);提刀(持刀)
(8) 说起,提及
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关汉卿《窦娥冤》
(9) 又如:提秽(话语不干净;指责);提名抖姓(提名道姓);提念(说起)
(10) 指出;举出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唐· 韩愈《进学解》
(11) 提拔;提升
感其提拔之恩。——房玄龄《晋书》。
(12) 又如:提引(提拔);提奖(提拔奖励)
(13) 携带
提一匕首。——《战国策·燕策》
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墨子·兼爱下》
(14) 掷
皇太子引博局提 吴太子,杀之。——《汉书·吴王濞传》。 师古曰:“提,掷也。”
拔剑四面提出。——《汉书·王莽传下》
宛市百姓共提击之。
以冒絮提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5) 请求回答或要求提供消息 。
(16) 如:提问题;提方案;提要求;提意见
(17) 提醒 。
(18) 如:提撕点醒(提醒;提引);提撕(提引;提醒);提亮(提醒);提点(提醒指点);提省(提醒)
(19) 扶持 。
(20) 如:提掇(提携。帮助,照顾);提援(营救;解脱);提掖(挟住两腋将人拎起)
(21) 传讯,指提取犯人 。
(22) 如:提事(捕快);提犯人;提问(传讯审问);提解(押送犯人或财物)
名词
(1) 一种垂直向上舀油、酒等的器具,有很长的把儿,往往按舀液体的斤两制成大小不等的一套 。
(2) 如:油提;酒提
(3) 提梁。篮、壶等的提手 。
(4) 如:提炉(有提梁的香炉)
(5) 姓
量词
(1) 用于提着的物体,其重量没有确数。
(2) 如:一提金;一提银
(3) 另见
dī
(1) ——用于“提防”(
)、“提溜”( )等(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i2 [客英字典] ti2 [东莞腔] ti2 [客语拼音字汇] ti2 [宝安腔] ti2 [梅县腔] ti2 [陆丰腔] ti3 [海陆丰腔] ti2 [沙头角腔] t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提 | 是支 | 常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zje | ʑĭ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冈声。本义:提网的总绳)(2) 同本义
纲,维紘绳也。——《说文》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书·盘庚》
纲纪四方。——《诗·大雅·棫朴》。笺:“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四方之纲。——《诗·大雅·卷阿》
举其宏纲。——《书·序》
纪纲之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则鱼已囊矣。——《韩非记·外储说右下》
(3) 又如:纲挈目张(犹纲举目张);纲提领挈(提起网纲,挈住裘领。比喻抓住要领)
(4) 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
为政贵当举纲。——《北史·源贺传》
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揽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文心雕龙·诸子》
熔则纲领昭畅。——《文心雕龙·熔裁》
法令为维纲。——《管子·禁藏》
(5) 又如:纲辖(朝廷中枢总要之职。唐、宋多指尚书省执政官);大纲(内容要点);一部两卷本的世界史纲
(6) 纲维;法度 。如:纲条(法纪);纲理(纲纪;法度);纲网(纲维;法度);纲宪(法纪;法度)
(7) 生物分类中的一个大类,位于目之上,在现代分类中位于门或部之下,而在林奈分类法中为最高种类 。如:鱼纲;鸟纲;哺乳纲
(8) 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 。如:茶纲;盐纲;纲盐(编队运送的大批食盐);纲运(成批运送大宗货物。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一纲)
动词
系束
纲恶马。——《周礼·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