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触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 共工 头触 不周山 的传说。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星辰昼夜以明灭,乌兔东西而往復,则有龟负龙擎,文籍其阳九阴六; 共 触 愚 移,倾缺其天枢地轴。”参见“ 共工 ”。
引证解释
⒈ 指共工头触不周山的传说。参见“共工”。
引唐黄滔《融结为河岳赋》:“星辰昼夜以明灭,乌兔东西而往復,则有龟负龙擎,文籍其阳九阴六; 共触愚移,倾缺其天枢地轴。”
共触的网络释义
共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gōng
动词
(1) 供奉
不共神祗。——《国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
(2) 恭敬。通“恭”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虔共尔位。——《诗·大雅·韩奕》
公卑杞, 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
(3) 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
(4) 供给;供应。通“供”
共其羊牲。——《周礼·羊人》
事之共给。——《国语·周语》
不能共亿。——《左传·隐公十一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三辅长无共张繇役之劳。——《汉书·成帝纪》
(5) 又如:共给(供给);共张(供应、置备);共待(备用);共具(用以摆设酒食的器具)
(6) 供职;奉职
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续资治通鉴》
(7) 姓。如:共华(春秋时人)
名词
(1) 古国名 。有两个。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 辉县
(2) 另见
gòng
(1) (会意。从廿。本义:同)
(2) 共享,共用或共有
共,同也。——《说文》
惟喜康共。——《书·盘庚》
共帅时。——《礼记·内则》。注:“犹皆也。”
共其德也。——《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
臣有所与与。——《列子·说符》。注:“同也。”
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3) 又如:共名(共有的名称);共少(共享少许东西,谓上下同甘苦);共主(共同崇奉的宗主);共害(共同承受祸患)
(4) 通“拱”(
)(5) 执持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诗·大雅·抑》
(6) 抱拳,拱手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乡党》
(7) 又如:退共(退后并抱拳的礼节);共手(拱手)
(8) 环绕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春秋繁露·观德》
(9) 通“供”(
)(10) 奉献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诗·小雅·小明》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
(11) 又如:共贡(奉献贡物)
(12) 供给
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 共之。——《墨子·非攻下》
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汉书·循吏传》
(13) 又如:共羊(供给羊只);共费(供给经费)
(14) 通“恭”(
)。恭敬。有礼貌公卑 杞, 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共己(自敬)
(16) 〈形〉 相同,一样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
副词
(1) 一同,一起
苏黄共阅一卷。——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共车(同乘一车);共权(共同掌权);共饷(共同享受);共奖(共同奖掖扶助)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总共;共计
对联、题名并篆刻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明· 魏学洢《核舟记》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水浒传》
(4) 又如:合共;拢共;统共;一共
名词
(1) 共产党的简称 。如:国共和谈;中共
(2) 通“宫”(
)。宫刑。古代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又称腐刑,为五刑之一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荀子·正论》
介词
表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同”
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滕王阁序》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与知闻,共汝筹画也。——清· 袁枚《祭妹文》
(1) 和,与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ung5 giung3 [梅县腔] kiung5 [客语拼音字汇] kiung4 [客英字典] kiung5 giung1 giung3 [宝安腔] kiung3 [海陆丰腔] kiung6 giung3 [东莞腔] kiung3 [沙头角腔] kiung5 [陆丰腔] kiung6
◎ 潮州话:gang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恭 | 九容 | 見 | 鍾 | 平聲 | 冬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kĭwoŋ | kyung/kiv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角,蜀声。本义:以角撞物)
(2) 用角抵人或物
触,牴也。——《说文》
兽穷则触。——《新序杂事》
触槐而死。——《左传》
羝羊触藩。——《易·大壮》
(3) 又如:触藩(以角触撞藩篱);触藩羝羊(公羊抵触藩篱,角被挂,无法摆脱很焦急)
(4) 撞,碰
手之所触。——《庄子·养生主》
(5) 又如:触损(伤害);触抵(抵触顶撞);触搏(撞击)
(6) 接触 。如:触物(接触景物、事物);触桶(便桶);触冒(接触,冒着)
(7) 遇到;遭受
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8) 又如:触受(触及,遭受);触值(遭遇);触祸(遭受祸殃)
(9) 触动 。如:触情(因遇到外物而兴起的感情或感想);触兴(遇到外物而兴起感想)
(10) 干犯,冒犯
去礼义,触刑法。——《汉书·元帝纪》
(11) 又如:触突(触犯;刺激);触抵(触犯罪过);触冒(冒犯,冲犯)
名词
(1) 佛家语。与色、声、香、味、法合称“六尘”
人之嗜欲,著于声、色、香、味、触、法,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章炳麟《菌说》
(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