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

rù shǒu [ru shou]
注音 ㄖㄨˋ ㄕㄡ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入手 rùshǒu

(1) 着手;开始做

西洋画家自描写实物入手。——蔡元培《图画》
解决问题要从调查研究入手
start with

(2) 到手

声名入手
get

词语解释

  1. 到手。

    唐 白居易 《闻杨十二新拜省郎遥以诗贺》诗:“官职声名俱入手,近来诗客似君稀。” 宋 陆游 《长歌行》:“金印煌煌未入手,白髮种种来无情。” 明 李贽 《与焦弱侯》:“然性懒散不收拾,计此书入手,随当散失。” 鲁迅 《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晏子春秋》现有 上海 石印本,容易入手的了,这古典就在该石印本的卷二之内。”

  2. 下手;着手。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楔子:“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 赵盾 之心,争奈不能入手。” 明 胡应麟 《诗薮·闰余中》:“ 刘坦之 虽识非高邈,《风雅》一编,大本卓尔,初学入手,所当亟知。”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五:“我呢?以整顿思想方法入手,真诚的去‘人我见’以至于‘法我见’。”

  3. 开始;起头。

    元 曹伯启 《寄高文甫治书略寓自劾之意》诗:“新春将入手,归计定如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王秋涧论文》:“ 元 秋涧 王惲 ,述承旨 王公 论文语曰:‘入手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蠆尾。’”

引证解释

⒈ 到手。

唐白居易《闻杨十二新拜省郎遥以诗贺》诗:“官职声名俱入手,近来诗客似君稀。”
宋陆游《长歌行》:“金印煌煌未入手,白髮种种来无情。”
明李贽《与焦弱侯》:“然性懒散不收拾,计此书入手,随当散失。”
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晏子春秋》现有上海石印本,容易入手的了,这古典就在该石印本的卷二之内。”

⒉ 下手;着手。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争奈不能入手。”
明胡应麟《诗薮·闰余中》:“刘坦之虽识非高邈,《风雅》一编,大本卓尔,初学入手,所当亟知。”
瞿秋白《饿乡纪程》五:“我呢?以整顿思想方法入手,真诚的去‘人我见’以至于‘法我见’。”

⒊ 开始;起头。

元曹伯启《寄高文甫治书略寓自劾之意》诗:“新春将入手,归计定如何?”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王秋涧论文》:“元秋涧王惲,述承旨王公论文语曰:‘入手当如虎首,中如豕腹,终如蠆尾。’”

入手的国语词典

著手、下手。

入手的网络释义

入手

  • 入手,是一个常用语,意思是买入,购入。
  • 入手的翻译

    英语: to begin, to set one's hand to
    德语: mit etwas anfangen (V)​
    法语: commencer par, se mettre à l'oeuvre

    入手造句

    进行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必须从搜集资料入手。
    想挽回丈夫,也可以从丈夫的家人入手,多看望丈夫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让他们给丈夫施压的,让他们助自己一臂之力,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机会挽回。
    采用生活现场训练,更好地体会从内容入手写。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从活动中生动具体地学到文章知识与写作的方法。
    每个流程把握质量关,质检到位,从质检入手,提高工人素质。
    你可以选择一个新颖的话题,从一个不太常用但又不太难懂的角度入手,写一篇赢在构思的文章;或者从很平凡的事情素材着笔,但要剖析地深刻,嬴在深度与语言。
    要彻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必须抽薪止沸,从教学改革入手。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弄清文化背景对礼貌程度的影响入手。
    分析这篇文章,最好先从弄清它的起承转合入手。
    我不盼你来日将我铭记多久,不盼你来日多少风光入手,不盼你来日是否浮名身后留。
    本文从成年人监护制度的起源及特征的探讨入手,通过对国外成年监护制度的探索和分析,了解关于该制度的新动向,并引以为鉴。
    文章从分析蓄电池充放电过程入手,重点指出了放电后正、负极板上的生成物硫酸铅的一些特性。
    说明要提高顶梳梳理质量必须从以上因素入手,同时必须将锡林梳理与顶梳梳理结合起来,才能纺出好的精梳纱。
    论文从英语习用语概念的多样性入手,介绍了英语习用语的特性及其起源。
    本文将从法律英语中词、句的特点以及法律文化底蕴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首先从工件旋合速度、力矩入手,然后逐个计算选择电动机、设计减速器以及液压夹紧系统。
    从球面几何的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球面三角定位算法。
    从铍青铜的力学性能和零件的结构要求入手,分析了弯曲件的成形工艺特点。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梁启超 
    目的从研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入手,探讨术中水分离时应用三氧化二砷对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兔眼的毒性作用。
    从一稿多投现状入手,分析一稿多投合法、合理、合情的存在基础。

    汉字详情

    [ru]
    部首: 222
    笔画: 2
    五笔: T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H
    四角: 800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2) 同本义

    入,内也。——《说文》

    他人入室。——《诗·唐风·山有枢》

    就不欲入。——《庄子·人间世》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左传·文公十六年》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3) 又如:入门问讳(到别人家里,先需了解人家先祖名讳,以便谈话);入对(进宫回答皇帝的问题);入览(看到);入迁(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入学(童生考取秀才);入山;入口;入帘(科举时期,考官进场阅卷)

    (4) 参加, 加入

    室人入又。——《诗·小雅·宾之初筵》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入舍布袋(上门女婿);入舍女婿(入舍);入释(参加佛教;进入佛门);入舍(做上门女婿);入脚(进身;指搭上关系);入队;入伙;入金马、登玉堂(考进翰林院。金马、玉堂指汉代的金马门和玉堂殿);入局(加入赌局);入团

    (6) 交、交纳

    入其社稷之臣于秦。——《战国策·秦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7) 又如:入粟(交纳一定数目的钱捐取功名)

    (8) 接纳;采纳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周礼·地官·媒氏》

    其臣箴谏以不入。——《国语·吴语》

    野人莫敢入王。——《史记·楚世家》

    商君亡 秦归 魏, 魏怒不入。——《史记·魏世家》

    时上颇厌兵,入其言。——罗大经《鹤林玉露》

    (9) 与…相适应

    曲直之不相入。——《淮南子·主术》。注:“中也。”

    (10) 又如:入式(合乎程式);入道;入彀

    (11) 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 贾谊《过秦论上》

    项伯即入见 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入阁拜相(进入内阁,成为宰相);入王(入朝晋见天子);入侍(入朝侍奉);入见(入宫进见);入宦(入官为仆隶);入相(入朝为宰相);入宿(入宫值宿);入贺(入朝庆贺)

    (13) 到达

    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4) 又如:入月(妇女孕期足月);入玄(达到玄妙的境界);入来(到来;进来);入脚(到临,开始);入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15) 侵入

    获大城焉曰入之。——《左传·文公十五年》

    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6) 又如:入犯;入抄(侵入抄掠)

    (17) 占据

    乃入据陈(地名)。——《史记·陈涉世家》

    (18) 又如:入席;入列;入主(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入官(从政,做官)

    名词

    (1) 收入,进项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岁入;入不敷出

    (3) 古汉语声调之一——见“入声”

    英文翻译

    enter, come in(to), join

    方言集汇

    ◎ 粤语:jap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p8 [宝安腔] ngip8 [梅县腔] ngip8 [陆丰腔] gnip8 [客语拼音字汇] ngib6 [东莞腔] ngip8 [沙头角腔] gnip8 [台湾四县腔] ngip8 [海陆丰腔] ngi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人執緝A入聲開口三等侵Anʑĭĕpnjip/rip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

    入手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