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称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言妄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科场·乡试怪事》:“又会试始有知贡举官,岂乡举所得僭称。” 鲁迅 《呐喊·阿Q正传》:“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
用作谦词。
清 李渔 《巧团圆·得妻》:“我从今以后,只得僭称婆婆,唤你们做孩儿媳妇了。”
引证解释
⒈ 犹言妄称。
引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科场·乡试怪事》:“又会试始有知贡举官,岂乡举所得僭称。”
鲁迅《呐喊·阿Q正传》:“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
⒉ 用作谦词。
引清李渔《巧团圆·得妻》:“我从今以后,只得僭称婆婆,唤你们做孩儿媳妇了。”
僭称的国语词典
超越本分,冒用称号。
僭称的网络释义
僭称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虚伪
僭而无征。——《左传·昭公八年》
覆为我僭。——《诗·大雅·抑》
(2) 又如:僭乱(虚妄淆乱);僭词(虚妄之辞)
(3) 过分
不僭不滥,不敢怠遑。——《诗·商颂·殷武》
(4) 又如:僭溢(过分);僭奢(过分奢侈)
(5) 差失,罪过;乱
不僭不贼。——《诗·大雅·抑》
(6) 表示自谦 。如:僭先(越礼先。谦词);僭忝(谓越分愧居上位。用为谦词);僭易(冒昧、轻慢。谦词);僭谈(谦词。所说的超越本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iam5 [海陆丰腔] ziam5 tiet8 [客语拼音字汇] gan1 gian1 [台湾四县腔] ziam5 tiet8 [客英字典] ziam5 [宝安腔] ziam5
◎ 潮州话:徐奄3(签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僭 | 子念 | 精 | 添 | 去聲 | 豔 | 開口四等 | 咸 | 添 | tsiem | cemh/zemm |
详细解释
chèn
动词
(1) 符合,相当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韩非子·王蠹》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对称;相称;称合(相当);称任(称职,犹胜任);称位(与职位相符)
(3) 另见
chēng
动词
(1) (形声。从禾,爯(
)声。( )本义: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2) 测定重量
苦称量之不审兮。——《楚辞·惜誓》。注:“称所以知轻重。”
(3) 又如:称物(衡量物之多少,轻重);称亭(称量平正);称验(过称检验)。泛指衡量、揣度。又如:称体裁衣(比喻按照实际来办理);称斤约两(比喻权衡得失);称功(衡量功劳,与功绩相比)
(4) 叫做;称呼;号称;把…说成
称帝而治。——《战国策·秦策》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清· 侯方域《马伶传》
(5) 又如:自称;通称;称名(称呼名字);称作(叫做);统称(总起来叫);称讳(称呼名字);称孤(称王,称帝)
(6) 述说;声称
旄期称道不乱者。——《礼记·射义》
知其不足称也。——《国语·晋语》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史记·陈涉世家》
(7) 又如:口称(口头上说);宣称(声称)
(8) 举起
称彼兕觥。——《诗·豳风·七月》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书·收誓》
元祀惟称。——张衡《东京赋》。注:“皆训举也。”
(9) 又如:称觥(举杯祝酒);称觞(举杯敬酒)
(10) 称赞,赞扬
禹称善人,不善人远。——《左传·宣公十六年》
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淮南子·人间》
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汉书·刘向传》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尝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出师表》
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11) 又如:称扬(称赞,赞许);称赏不已(连连称赞);称奖(称赞夸奖)
(12) 举事,领兵造反
敢行称乱。——《书·汤誓》
而称兵以害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不可以称兵。——《吕氏春秋·孟春》
(13) 又如:称乱(举兵作乱)
(14) 举荐
繁称文辞,天下不治。——《战国策·秦策》
(15) 又如:称贤(举用贤能);称荐(举荐)
名词
(1) 称呼。称谓 。如:尊称;敬称;谦称;卑称;爱称;美称;昵称
(2) 名称 。如:俗称;别称;统称;简称;职称;美称
(3) 另见
(秤)chèng
名词
(1) (称为“稱”的简化字) 测定物体轻重的器具,后作“秤”
称,铨也。——《说文》
角斗称。——《淮南子·时则》。注;“量器也。”
(2) 又如:过称(用秤量)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