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衲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僧纳 ”。僧衣。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俄有一人荷插,负芋栗自外归,被髮,体皆黄毛,衣故败僧衲,直入坐土榻。”
指穿衲衣为僧。
清 冯登府 《金石综例》卷二:“ 金 京兆府 《重修府学记》:‘僧纳四十六。’ 王 氏 昶 曰:‘纳即衲字,不云僧腊而云僧纳,谓其著衲衣四十六年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僧纳”。
⒉ 僧衣。
引宋郭彖《睽车志》卷一:“俄有一人荷插,负芋栗自外归,被髮,体皆黄毛,衣故败僧衲,直入坐土榻。”
⒊ 指穿衲衣为僧。
引清冯登府《金石综例》卷二:“金京兆府《重修府学记》:‘僧纳四十六。’ 王氏昶曰:‘纳即衲字,不云僧腊而云僧纳,谓其著衲衣四十六年也。’”
僧衲的网络释义
僧衲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曾声。本义:和尚)
(2) 同本义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梵语“僧伽(samgha)”的省称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韩愈《山石》
(3) 又如:僧行(僧众);僧众(僧人:和尚;佛教徒);僧录司(明清时期管理佛门事务的机构);僧雏(年龄小的僧人);僧寮(僧人居住的房屋);僧居(僧人的居室,寺院);僧衲(僧衣);僧靿袜儿(僧人穿的长筒袜);僧正(管理众僧之官);僧官(管理僧人、寺庙的官吏);僧纲(管理佛教的官);僧腊(指僧人受戒后的年龄。又称法腊);僧伽梨(僧服大衣名。为袈裟的一种)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en1 [沙头角腔] zien1 [客语拼音字汇] sen1 [陆丰腔] cen1 sen1 [客英字典] sen1 [海陆丰腔] sen1 sien1 [宝安腔] zen1 [东莞腔] zen1 [台湾四县腔] sen1 sie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僧 | 蘇增 | 心 | 登開 | 平聲 | 蒸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səŋ | so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僧徒的衣服,常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因即以为僧衣的代称
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休。——白居易《赠僧自远禅师》
(2) 又如:衲子(衲为僧衣。故借称僧徒为衲子);衲衣(僧衣);衲袄(和尚所穿的大袖上衣);衲裙(僧人的衣裳);衲帛(丝织物品)
(3) 僧徒自称或代称
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戴叔伦《题横山寺》
(4) 又如:老衲;衲子(指僧徒);衲衣(代称僧人);衲师(僧侣);衲徒(僧人,僧众);衲僧(和尚,僧人)
动词
(1) 缝补,补缀
拘挛补衲,蠹文已甚。——钟嵘《诗品诗》
(2) 又如:衲裰(布块补缀成的短袍);纳头(用破布补缀而成的布片子;补丁很多的衣服);衲帛(织绣);衲被(曾经补缀的被子);衲衣(衲头。补缀过的衣服。泛指破旧衣服);衲袍(用碎布料缝缀的袍服)
(3) 引申为缀合而成之意 。如:百衲本二十四史
(4) 密针缝纫。同“纳” 。如:衲鞋底;衲线(缝缀用的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nab5 [台湾四县腔] nap8 [客英字典] nap8 [海陆丰腔] nap8 [宝安腔] lap8 [梅县腔] nap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納 | 奴荅 | 泥 | 合 | 入聲 | 合 | 開口一等 | 覃 | 咸 | nop | nɒ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