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偷懦 ”。苟且懒惰。
《荀子·修身》:“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 杨倞 注:“偷谓苟避於事,儒亦谓懦弱畏事,皆嬾惰之义。”《荀子·礼论》:“苟怠惰偷懦之为安居,若者必危。” 杨倞 注:“懦读为儒,言苟以怠惰为安居,不能恭敬辞让,若此者必危也。” 宋 司马光 《乞延访群臣第三札子》:“ 北齐 后主 ,志度偷懦,不喜见朝士,非私昵,未尝交语。”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偷懦”。苟且懒惰。
引《荀子·修身》:“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
杨倞注:“偷谓苟避於事,儒亦谓懦弱畏事,皆嬾惰之义。”
《荀子·礼论》:“苟怠惰偷懦之为安居,若者必危。”
杨倞注:“懦读为儒,言苟以怠惰为安居,不能恭敬辞让,若此者必危也。”
宋司马光《乞延访群臣第三札子》:“北齐后主,志度偷懦,不喜见朝士,非私昵,未尝交语。”
偷儒的网络释义
偷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2) 同本义
偷,苟且也。——《说文》
其下偷以幸。——《国语·晋语一》
安肆曰偷。——《礼记·表记》
存者且偷生。——唐· 杜甫《石壕吏》
偷性命于榛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诸司素偷惰。——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偷的锣儿敲不得(喻不能声张);偷存(偷生;苟活);偷合(苟且迎合);偷弛(苟且松弛);偷免(苟免);偷快(苟求快乐);偷幸(苟且侥幸);偷苟(苟且)
(4) 浅薄;不厚道
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5) 又如:偷俗(浅薄的人情风俗);偷风(浅薄的社会风气);偷浅(浅薄)
动词
(1) 轻视
子大叔、 子羽谓 子产曰:“ 韩子亦无几术, 晋国亦未可以贰。 晋国、 韩子不可偷也。”——《左传》
(2) 取
柳占三春色,莺偷百鸟声。——唐· 温庭筠《太子西池》
(3) 窃取
偷,盗也。——《广韵》
楚有善为偷者。——《淮南子·道应训》
偷者,天下之盗也。
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后汉书·陈元传》
(4) 又如:偷钱;偷东西;偷嘴;偷吃东西;从停车场偷了一辆车;从银柜偷钱;偷了配方,并开始自己制造这种产品
(5) 偷情;私通 。如:偷香(谓女子爱悦男子或谓与妇女私通)
(6) 突然地或急速地抽出 。如:偷出右手来,就是一顿饱打
(7) 设法避免、不履行 。如:偷税
(8) 抽出、挤出 。如:偷空儿;忙里偷闲
名词
(1) 盗窃他人钱物的人
群偷惊走。——《晋书·王献之传》
(2) 又如:小偷
副词
(1) 秘密,暗地里 。如:偷睛(偷偷地窥看);偷耳(形容暗中细听);偷往;偷着来
(2) 出其不意 。如:偷营;偷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eu1 [陆丰腔] teu1 [客语拼音字汇] teu1 [台湾四县腔] teu1 [客英字典] teu1 [海陆丰腔] teu1 [沙头角腔] teu1 [宝安腔] tiu1 [东莞腔] teu1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偷 | 託侯 | 透 | 侯 | 平聲 | 尤 | 開口一等 | 流 | 侯 | tʰəu | thu/th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形容词
(1) 通“懦”。懦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ji3 [海陆丰腔] ri2 [宝安腔] j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儒 | 人朱 | 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njyo/ru | nʑ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