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

jiǎ jiè [ jia jie]
注音 ㄐ一ㄚˇ ㄐ一ㄝ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假借 jiǎjiè

(1) 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假借于藏书之家。——·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外力
make use of

(2) 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后汉书·张衡传》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

(3) 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4) 容忍

tolerate

(5) 宽容

大王少假借之。——《战国策·燕策》
acting county magistrate

词语解释

  1. 借。

    《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 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东莞 臧逢世 ,年二十餘,欲读 班固 《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 宋 司马光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餘;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

  2. 凭借;借助。

    《韩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宋 陶穀 《清异录·金稜玉海》:“处士 方为献 诗曰:金稜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 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 河伯 处为你图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

  4. 授予,给予。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 荆 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5. 宽假,宽容。

    《战国策·燕策三》:“ 荆軻 顾笑 武阳 ,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延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 杨仪 不假借 延 。”《新唐书·田悦传》:“ 德宗 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 明 李贽 《答周柳塘》:“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 郭沫若 《文艺家的觉悟》:“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6. 区别,差别。

    《说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临摹》:“参政 苏易简 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 唐 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搨也。”

  7. 假托,假冒。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 柳河东 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 老子 ,皆假借之词。”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 小龙 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殻虽在 涇河 ,精灵实归 柳氏 ,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 范蠡 称 越 大夫, 陶潜 称 晋 处士。”

  8. 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

    汉 许慎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 注:“如 汉 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引证解释

⒈ 借。

《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
《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东莞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
宋司马光《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餘;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

⒉ 凭借;借助。

《韩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宋陶穀《清异录·金稜玉海》:“处士方为献诗曰:金稜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⒊ 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河伯处为你图之。”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

⒋ 授予,给予。

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荆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⒌ 宽假,宽容。

《战国策·燕策三》:“荆軻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
《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
《新唐书·田悦传》:“德宗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
明李贽《答周柳塘》:“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
郭沫若《文艺家的觉悟》:“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⒍ 区别,差别。

《说郛》卷六二引宋桑世昌《临摹》:“参政苏易简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唐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搨也。”

⒎ 假托,假冒。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柳河东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老子,皆假借之词。”
清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小龙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殻虽在涇河,精灵实归柳氏,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范蠡称越大夫, 陶潜称晋处士。”

⒏ 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

汉许慎《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注:“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假借的国语词典

借用。

假借的网络释义

假借

  • 假借,指借用;凭借、借助;六书之一。见《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 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 假借的翻译

    英语: to make use of, to use sth as pretext, under false pretenses, under the guise of, masquerading as, lenient, tolerant, loan character (one of the Six Methods
    德语: von etwas Gebrauch machen, mit fremder Hilfe (V)​
    法语: avoir recours à, emprunt (langue)​, homophone (langue)​

    假借造句

    他经常假借公司的名义来招摇撞骗。
    他假借手中的权利,占有了好几套房子。
    这样一个狗彘不若的王爷,杜甫却偏偏对他怀念不已,并假借人民之口而加以歌颂。
    他辞职后,还假借公司名义,到处招摇撞骗,使我们公司声誉受到了影响。
    他假借董事长的名义到处招摇撞骗,最后终于被警察逮捕,移送法办。
    阿弥陀佛,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施主确实罪孽深重,只是要想赎罪,可不能假借他人之手,施主还要亲力亲为……
    如果假借名义假献殷勤,其实心存恶意的,一次,减寿三月。
    “显考查公海大人之墓”,这是按乡俗,假借海子的后辈为他立的碑,称他为“显考大人”的,是当时正咿呀学语的海子的三位侄儿。
    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随便应付,偏是小事倒丝毫假借不了。譬如贪官污吏,纳贿几千万,而决不肯偷人家的钱袋。
    每艺分有数量不等的小项,像书法比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个小项,每个小项十六分,多余的四分平摊在前四个小项。
    自由啊,多少罪恶假借你的名义横行!罗兰夫人。
    逍遥子假借被毒死,其实没中毒被抛进了大海,最终老天有眼,逍遥子并没有被海水淹死,更没有被毒药毒死。
    厥后既入中国,习见儒言,则因缘假借以文其说,乃渐至蔓衍,支离不可究诘,自以为超出三教上矣。
    称自己为“东西南北人”的孔子,若知道今天有人假借文化之名义,搞地方利益本位主义,他一定会感到很脸红、很气恼。
    本文以中古史书异文为例,从考求古词古义、把握新词新义、明了习语常词、明辨词的假借义、分析字形以求词义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论述。
    这里的“尖”都是假借字,本字应为“櫼”,解“插在木器的榫子锋利的木片”,名词作动词用时引申为“插入”。
    啊,有没有可能少数特别的欺骗性的恶意软件假借合法行为的幌子潜入系统?
    人生而平等,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没有权利假借后天的给予对别人颐指气使,也没有理由为后天的际遇而自怨自艾。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孟德斯鸠。
    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西汉末年,王莽假借符命篡位,致使天怒民怨,群雄并起。

    汉字详情

    jiǎ,jià [jia]
    部首: 221
    笔画: 11
    五笔: WNHC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RSE
    四角: 27247

    详细解释

    jiǎ

    形容词

    (1) (形声。从人,叚( jiǎ)声。“叚”亦兼表字义。本义:不是真的)

    (2) 同本义(跟“真”相反)

    假,非真也。——《说文》

    假,今不然也。——《墨子·经上》

    假寐永叹。——《诗·小雅·小弁》。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

    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纪》

    假令单于初立。——《汉书·匈奴传》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假姨姨(假亲戚,冒充的亲戚);假言(虚假不实的言语);假女(鸨儿称自己认作养女的妓女);假局(假局子。诱人的骗局,圈套);假子(非亲身的儿子,如干儿子、前夫之子等)

    (4) 代理,非正式

    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韩非子·难二》

    (5) 又如:假摄(代理职务);假髻(人造的发髻);假吏(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假守(古代称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

    动词

    (1) 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

    假,借也。——《广雅》

    假尔大龟有常。——《礼记·曲礼》

    而假手于我寡人。——《左传·隐公十一年》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成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 虢。——《左传·僖公五年》

    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假诸人。

    而强假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假榻(借住);假馆(借馆舍以住宿;借用书塾读书);假宿(借宿);假以辞色(好言好语、和颜悦色的对待);假途灭虢(春秋时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灭虢回兵时把虞国了灭掉了。后以此比喻以“假途”为名,行灭他国之实的计策)

    (3) 租赁;雇佣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4) 又如:假居(租屋而居;暂借居住);假税(租赁应缴的税);假赁(借,租借)

    (5) 凭借

    假舆马者。——《荀子·劝学》

    假舟楫者。

    善假于物也。

    (6) 又如:假力于人(凭借他人的力量);假助(借助);假虎(比喻借用他人之事作威作福的人);假虎张威(狐假虎威)

    (7) 授予;给予

    假大兵权。——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假吾人彭聃之寿。—— 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8) 又如:假兵权(给予兵权);假人(授予人);假年(给以岁月。指延长寿命);假息(苟延残喘)

    (9) 宽容;宽饶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

    (10) 又如:假易(宽纵;宽容);假纵(宽纵)

    (11) 伪托;假冒 。如:假妆(假扮;扮作);假口(假托;假冒);假批子(冒名顶替者)

    (12) 通“嘉”。赞美,表彰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

    假乐君子,显显令德。——《诗·大雅·假乐》

    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管子·小问》

    (1) 假设,如果

    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荀子·正名》

    假其惊怖斯言。——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假饶(如果;假若);假似(如果;假设);假之(假若);假而(假如)

    (3) 即使 。如:假是(即使;纵然);假遭(即使,如果)

    副词

    (1) 暂且;权宜

    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又如:假嘈(胡乱应付);假延(暂且延缓);假埋(假葬。暂时埋葬以待改葬);假翮(暂时依附)

    介词

    (1) 凭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愿假宠以请予诸侯。——《左传·昭公四年》

    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

    (2) 当

    假今之世。——《荀子》

    (3) 另见 jià;xiá

    jià

    名词

    (1) 休假

    聊假日以消忧。——王粲《登楼赋》

    (2) 又如:放假三天;假限(假期,假期的期限);假休(休假);假告(告假);假卒(休假的士兵)

    (3) 另见 jiǎ;xiá

    xiá

    形容词

    (1) 通“遐”。远

    彼且择日而登假。——《庄子·德充符》

    告丧,曰天王登假。——《礼记·曲礼下》

    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淮南子·齐俗》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列子·黄帝》

    (2) 又如:假尔攸仰

    (3) 另见 jiǎ;jià

    英文翻译

    falsehood, deception; vac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gaa2 gaa3
    ◎ 客家话:[陆丰腔] ga3 ga5 [东莞腔] ga5 ga3 [梅县腔] ga3 ga5 [宝安腔] ga3 | ga5 [客英字典] ga3 ga5 [客语拼音字汇] ga3 [沙头角腔] ga3 [台湾四县腔] ga3 [海陆丰腔] ga3 [梅县腔] ga3
    ◎ 潮州话:gê2(ké) gia2(kí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疋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kakrax/keaa
    jiè [jie]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AJG
    姓名学:
    仓颉: OTA
    四角: 242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2) 借进

    借,假也。——《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

    借,假借也。——《广韵》

    借无不给。——《晋书·阮裕传》

    借旁近与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允修借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书非借不能读。

    借者之用心。

    其借书亦类予。

    (3) 又如:求借(请求别人借给);挪借(暂时借用别人的钱);借当(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借当头(借将要拿去典当的东西);借典(借,借用)

    (4) 借出

    有马者,借人乘之。——《论语·卫灵公》

    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

    (5) 又如:他借书给我们;借给他几块钱;借一肩儿(挑担者让别人替自己挑一会,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借借(借出);借赁(租借)

    (6) 帮助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念奴娇》

    动词

    (1) 假托;借口

    若苟有以藉口。——《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借言(借口,假托的理由);借情(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

    (3) 凭借;依靠

    借子杀之。——《墨子·公输》

    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韩非子·孤愤》

    借天降大雨。——《广东军务记》

    借寨墙为蔽。——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借征入境。——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4) 又如:借倩(托请);借水行舟(借用别人的力量或条观条件办事);借步檐躲雨(喻指借他人力量庇护自己);借势儿(乘机)


    (1) 相当于“假使”,“假设”,“假如”,“即使”

    借第令母斩。——《史记·陈涉世家》

    (2) 又如: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即使,纵然);借若(犹假如);借或(即或,即使);借如(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即如,例如)

    英文翻译

    borrow; lend; make pretext of

    方言集汇

    ◎ 粤语:ze3
    ◎ 客家话:[梅县腔] zia5 [宝安腔] zia5 [客语拼音字汇] jia4 [台湾四县腔] zia5 [客英字典] zia5 [东莞腔] zia5 [沙头角腔] zia5 [海陆丰腔] zia5 [陆丰腔] zia5
    ◎ 潮州话:ziêh4/zioh4(chieh) zia6(chĩ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夜麻三開去聲開口三等tsĭaciah/zy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