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

wō guó [ wo guo]
繁体 倭國
注音 ㄨㄛ ㄍㄨㄛˊ

词语释义

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词语解释

  1. 我国古代对 日本 的称呼。

    《后汉书·孝安帝纪》:“ 永初 元年……冬十月, 倭国 遣使奉献。”《旧唐书·东夷传》:“ 倭国 者,古 倭奴国 也。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 新罗 东南大海中。”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海舟》:“ 倭国 海舶,两傍列櫓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

引证解释

⒈ 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后汉书·孝安帝纪》:“永初元年……冬十月, 倭国遣使奉献。”
《旧唐书·东夷传》:“倭国者,古倭奴国也。去京师一万四千里,在新罗东南大海中。”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海舟》:“倭国海舶,两傍列櫓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

倭国的网络释义

倭国

  • ”这个称号最早出现在《论衡》中,早在西周就是周朝的朝贡国。“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大和”一样为日本国的别名。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为卑弥呼(即亲魏倭王)。直到7世纪后半叶(大唐帝国时期),倭国对外国号修正为日本国。元明天皇治世时,规定以「和」字替代「倭」字,并以开头附以「大」而始称「大和」。东汉《说文解字》【卷八】【人部】对倭字的解释是:顺皃。从人委声。《诗》曰:“周道倭遟。”
  • 倭国造句

    就在这个时候,和村口卓见一向都不太合得来的家伙,那个叫做山田一郎的倭国人,竟然是在那里狂放大笑。
    咸亨元年,倭国遣使入唐,此时倭国已稍习夏言,恶倭名,更号日本。
    帝国十九年,龙飞亲帅海军跨海作战,禁用一月占领琉球,将战火烧进倭国境内。
    踞守岛上的倭国残余士兵内无斗志,外无救兵,根本抵挡不住大军的进攻。
    进入大门,一个圆形的广场呈现在眼前,广场四周摆满兵器支架,上面摆放着林林总总各式奇形怪状的倭国武器,其中以倭刀、长矛居多。
    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三天,倭国食品大臣已经向首相递交了紧急通报,称,再这样下去,举国上下将面临食品危机。
    且从倭国贩些特产来卖,譬如说倭刀、倭马等值钱的东西,待有了我们自己的船只,便北上女真,换些人参、鹿茸之类的东西。
    师父收了五个徒弟,但在倭国入侵时,师兄们出世入伍,三位师兄以身殉国,还有一位不知下落,生还渺茫……
    倭国室町时代中期开始出现弓胎弓。
    君不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你们知道,倭国的学生是怎么分析的吗?他们说,跟国很可能在回到国以后,有一场激战。
    邹小薰在一旁做花痴状,眯起月亮湾一样的眼睛喃喃的道,“我太崇拜姜戈了,他要真去倭国参加亚洲杯的话,我决定跟团一起去,你们去不去?不去我也去!”。
    倭国平定后,倭国的白银硫磺以及其他林林总总商铺以低廉的价格海量流入大明市场,倭寇消失后,海路安靖,关税收入大增,沿海居民也得到了莫大的实惠。
    龙逸尘,华夏史上最年轻的龙组队长,在前往倭国执行任务时大意身陨,灵魂未灭却得六道传承,他会展开怎样新的人生呢?……
    区区倭国遣唐使,晾着也就晾着了,这吐蕃乃我朝心腹大患,陛下也深以为忧。
    奈何,这祸斗屠杀的倭国人,它并不知道秦朗视倭国人为刍狗,秦朗虽然不屑于屠杀这些倭人,但他并不反对祸斗对他们进行屠杀。
    群雄惊喜万分,打退倭国将士,可别有风味,不知那派弟子高呼道“可我只会武功,不会打仗啊。
    宋文帝掏掏耳朵当没听见,还是用“安东将军、倭国王”把人打发了。
    盖谋求倭国贼子之安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乃倭祖倭宗之遗范,亦为朕所眷眷不忘者。
    华夏建国则进行了三反五反,倭国则出口数以十万计的妇女去欧美做皮肉生意,为国家赚取大量的外汇。

    汉字详情

    wō,wēi [wo,wei]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TV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HDV
    四角: 22244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人,委声。本义:古称日本) 人种名。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其后倭和与日本两名并称 。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国旧称日本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国(中国史书中日本的古称);倭夷(日本海盗)

    (1) 矮的,个子不高的 。如:倭狐猴

    (2) 短的 。如:倭刀

    英文翻译

    dwarf; dwarfish, short

    方言集汇

    ◎ 粤语:wai1 wo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wo1 wi1 [梅县腔] wi1 wui1 [海陆丰腔] wo1 wui1 [客语拼音字汇] vo1 [宝安腔] wo1 | wui1 [客英字典] vui1 vo1
    ◎ 潮州话:窝1(涡)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爲支B合平聲合口三等支Bʔĭweqye/we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