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

jiè dài [ jie dai]
繁体 借貸
注音 ㄐ一ㄝˋ ㄉㄞ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借贷 jièdài

(1) 借进贷出

borrow or lend money;debit and credit sides

词语解释

  1. 向人借用钱物。

    《晋书·王衍传》:“父卒于 北平 ,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借贷,因以捨之。”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书》三:“弟亦搜括家貲,并借贷,仅得银五百两,通公所给,是千金而已。” 巴金 《利娜》上:“他没有这笔钱,因此只得向押款银行借贷。”

  2. 将钱物借给他人。

    宋 叶适 《故昭庆军承宣使崇国赵公行状》:“民业耕者,田主借贷之。”《金史·熙宗纪》:“﹝ 皇统 四年﹞十月壬辰,立借贷飢民酬赏格。”

引证解释

⒈ 向人借用钱物。

《晋书·王衍传》:“父卒于北平,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借贷,因以捨之。”
明唐顺之《与胡梅林总督书》三:“弟亦搜括家貲,并借贷,仅得银五百两,通公所给,是千金而已。”
巴金《利娜》上:“他没有这笔钱,因此只得向押款银行借贷。”

⒉ 将钱物借给他人。

宋叶适《故昭庆军承宣使崇国赵公行状》:“民业耕者,田主借贷之。”
《金史·熙宗纪》:“﹝皇统四年﹞十月壬辰,立借贷飢民酬赏格。”

借贷的国语词典

向人借用财物。

借贷的网络释义

借贷 (汉语词语)

  • 1.一般指向人借用钱物,或者指簿记或资产表上的借方和贷方。
  • 《晋书·王衍传》:“父卒于北平,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借贷,因以舍之。
  • ” 明唐顺之《与胡梅林总督书》三:“弟亦搜括家赀,并借贷,仅得银五百两,通公所给,是千金而已。”
  • 巴金《利娜》上:“他没有这笔钱,因此只得向押款银行借贷。”
  • 2.将钱物借给他人。
  • 宋叶适《故昭庆军承宣使崇国赵公行状》:“民业耕者,田主借贷之。”
  • 《金史·熙宗纪》:“﹝皇统四年﹞十月壬辰,立借贷饥民酬赏格。”
  • 借贷造句

    于是银行的借贷政策开始粉墨登场。
    如果发生个人不良信用记录,还清后只能影响个人的借贷行为而不会影响其他。所谓的不能乘坐飞机主要是指被法院判决还款而没有还款的人员。
    你只得低声下气地向银行经理借贷。
    我反对为了解决一时困难而向地下钱庄借贷,那无异是在饮鸩止渴。
    共计借贷炎国两万万三千五百万比金币,赤水国一万万一千三百万比金币,越国三千四百百万比金币;上月浮日国还款两千万比金币,已经结清利息与本金。
    但是到了下半年,银根紧缩蒸干了汽车公司附属金融机构的借贷和租赁资金,再加上经济衰退,股票市场崩盘,使公司业务受到重创。
    不要把所有的财产都投入股市,更切忌借贷资金购买股票。
    陆川想,既然国家是鼓励民间借贷更加公开化,阳光化,制度化,那么未来在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应该是很大的,自己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
    本报讯轻资产、无抵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却时常面临“借贷无门、融资乏术”的尴尬。
    我们不可忘记构成这难题的第三部分,即非官方系统的信托公司、私家银行以及不走帐的借贷等债务问题。
    张华等人借助精密股份这个上市平台,东诓西骗,非法借贷、融资,导致精密合金股份公司债台高筑。
    第三十一条合营公司采用国际通用的权责发生制和借贷记帐法记帐。
    斥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贷无门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之五。
    如果死刑没有瞄准对象,它的争论,银行可能只是削减常规贷款,腾出更多外国借贷资本。
    如果金融机构能够以汇款储蓄做担保,就可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利用,降低借贷成本。
    恶人借贷总不偿还,义人却常好施乐善。
    虽然有政府提供生命支持,银行却担心新获得的资金有来无回而不愿向外借贷。
    袁霞本院受理李胜诉你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已审结。
    在只有两个帐户被影响时,借贷双方的数额是相等的,如果涉及两个以上帐户时,借项的总数必须与记入贷项的总数相等。
    因为企业担心经济低迷是否会比预期的更严重、更持久,借贷的崩溃迫使它们以令人不安的步伐缩减计划、裁减人员。

    汉字详情

    jiè [jie]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AJG
    姓名学:
    仓颉: OTA
    四角: 242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2) 借进

    借,假也。——《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

    借,假借也。——《广韵》

    借无不给。——《晋书·阮裕传》

    借旁近与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允修借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书非借不能读。

    借者之用心。

    其借书亦类予。

    (3) 又如:求借(请求别人借给);挪借(暂时借用别人的钱);借当(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借当头(借将要拿去典当的东西);借典(借,借用)

    (4) 借出

    有马者,借人乘之。——《论语·卫灵公》

    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

    (5) 又如:他借书给我们;借给他几块钱;借一肩儿(挑担者让别人替自己挑一会,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借借(借出);借赁(租借)

    (6) 帮助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念奴娇》

    动词

    (1) 假托;借口

    若苟有以藉口。——《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借言(借口,假托的理由);借情(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

    (3) 凭借;依靠

    借子杀之。——《墨子·公输》

    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韩非子·孤愤》

    借天降大雨。——《广东军务记》

    借寨墙为蔽。——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借征入境。——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4) 又如:借倩(托请);借水行舟(借用别人的力量或条观条件办事);借步檐躲雨(喻指借他人力量庇护自己);借势儿(乘机)


    (1) 相当于“假使”,“假设”,“假如”,“即使”

    借第令母斩。——《史记·陈涉世家》

    (2) 又如: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即使,纵然);借若(犹假如);借或(即或,即使);借如(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即如,例如)

    英文翻译

    borrow; lend; make pretext of

    方言集汇

    ◎ 粤语:ze3
    ◎ 客家话:[梅县腔] zia5 [宝安腔] zia5 [客语拼音字汇] jia4 [台湾四县腔] zia5 [客英字典] zia5 [东莞腔] zia5 [沙头角腔] zia5 [海陆丰腔] zia5 [陆丰腔] zia5
    ◎ 潮州话:ziêh4/zioh4(chieh) zia6(chĩ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夜麻三開去聲開口三等tsĭaciah/zyah
    dài [dai]
    部首: 401
    笔画: 9
    五笔: WAM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PBO
    四角: 23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代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贷,施也。——《说文》

    贷,予也。——《广雅》

    以财投长曰贷。——《大戴礼记·千乘》

    凡民之货者。——《周礼·泉府》。司农注:“谓从官借本贾也。”

    又称贷而益之。——《孟子》

    不贷无出也。——《庄子·天运》

    贳贷卖买。——《汉书·食货志下》

    (3) 又如:贷施(施舍);贷恤(赈施抚恤)

    (4) 借出钱财

    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潜夫论·忠贵》

    (5) 又如:贷借(金钱物品的借出和借入);贷项(记入账户贷方的账项);贷卖(放贷或出卖)

    (6) 借入

    贷,借也。——《广雅》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 监河侯。——《庄子·外物》

    (7) 又如:向银行贷款;贷钱(借钱);贷赊(借贷,赊欠)

    (8) 推卸 。如:责无旁贷

    (9) 饶恕,宽恕

    每具狱上闻,辄贷其死。——《宋史·刑法志》

    有系狱者,皆挠法贷减。——《旧唐书·王世充传》

    今姑贷汝。——明· 高启《凫藻集》

    (10) 又如:严惩不贷;贷罪(免罪);贷减(宽宥减罪)

    名词

    要付利息的借款 。如:农贷;贷券(债券)

    英文翻译

    lend; borrow; pardon

    方言集汇

    ◎ 粤语:taai3
    ◎ 潮州话:da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