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倒影
(1) 倒立的影子
词语解释
亦作“ 倒景 ”。指天上最高处,日月之光反由下上照,而于其处下视日月,其影皆倒,故称天上最高的地方为“倒影”。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贯列缺之倒景兮,涉 丰隆 之滂沛。” 裴骃 集解:“列缺,天闪也。倒景,日在下。”《文选·扬雄<甘泉赋>》:“歷倒景而絶飞梁兮,浮蠛蠓而撇天。”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陵阳子明经》曰:‘倒景气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出携 松羡 於倒景之表,入宴 常阳 於瑶房之中。”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灭没倒影不可望,作书詆佛讥君王。”
夕阳返照。
《宋书·谢灵运传》:“风生浪於兰渚,日倒景於椒涂。” 宋 苏轼 《登州孙氏万松堂》诗:“浮空 两竹 横南阁,倒景 扶桑 射北窗。”
泛指日光。
明 刘基 《通天台赋》:“云雾起於太空兮,激倒景而成虹。”
物体倒映于水中。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岭。” 李善 注:“山临水而影倒,故曰倒景也。”《花月痕》第六回:“那 秋华堂 、 汾神庙 楼阁参差,倒影波中,澄澈空明,真令人胸襟漱涤,不著一尘。” 鲁迅 《野草·好的故事》:“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 山阴 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水中倒立的影子。
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张组眺倒景,列筵瞩归潮。” 宋 柳永 《早梅芳》词:“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 清 黄鷟来 《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草堂》诗:“拂石坐深苔,开窗临倒景。” 叶圣陶 《晓行》:“岸滩的草和傍岸的树映入池中,倒影比本身绿得更鲜嫩,更可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倒景”。
⒉ 指天上最高处,日月之光反由下上照,而于其处下视日月,其影皆倒,故称天上最高的地方为“倒影”。
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沛。”
裴骃集解:“列缺,天闪也。倒景,日在下。”
《文选·扬雄<甘泉赋>》:“歷倒景而絶飞梁兮,浮蠛蠓而撇天。”
李善注引张揖曰:“《陵阳子明经》曰:‘倒景气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出携松羡於倒景之表,入宴常阳於瑶房之中。”
宋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灭没倒影不可望,作书詆佛讥君王。”
⒊ 夕阳返照。
引《宋书·谢灵运传》:“风生浪於兰渚,日倒景於椒涂。”
宋苏轼《登州孙氏万松堂》诗:“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
⒋ 泛指日光。
引明刘基《通天台赋》:“云雾起於太空兮,激倒景而成虹。”
⒌ 物体倒映于水中。
引《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岭。”
李善注:“山临水而影倒,故曰倒景也。”
《花月痕》第六回:“那秋华堂、汾神庙楼阁参差,倒影波中,澄澈空明,真令人胸襟漱涤,不著一尘。”
鲁迅《野草·好的故事》:“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⒍ 水中倒立的影子。
引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张组眺倒景,列筵瞩归潮。”
宋柳永《早梅芳》词:“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
清黄鷟来《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草堂》诗:“拂石坐深苔,开窗临倒景。”
叶圣陶《晓行》:“岸滩的草和傍岸的树映入池中,倒影比本身绿得更鲜嫩,更可爱。”
倒影的国语词典
映在水中,倒立的影子。唐.高骈〈山亭夏日〉诗:「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也作「倒景」。
倒影的网络释义
倒影 (词语概念)
倒影的翻译
倒影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dǎo
动词
(1) (形声。从人,到声。本义:倒下)
(2) 同本义
对此欲倒东南倾。——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倒头(躺下睡觉;死亡);倒路(亦路倒。死在路上);倒卓(倒栽);倒断(山倒锁断);倒指(屈指,屈指计算);倒路死(诅咒人死在路上);倒床(卧倒在床上)
(4) 失败,败落
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三国志·曹爽传》
(5) 又如:倒灶(倒霉);倒扁儿(向人挪借钱财或货以应急需);倒满(倒霉;晦气)
(6) 导致法律上的破产 。如:银行倒了;倒账(倒闭,破产);倒盆(倒闭);倒风(大批倒闭)
(7) 移动;替换 。如:颠倒是非;颠倒黑白;颠三倒四;倾箱倒箧;排山倒海;倒票(倒换银票);倒替(轮换);倒包(冒名顶替)
(8) 停止;中断 。如:倒断(倒顿。休止,间断,完结;决断;了断;清楚)
(9) 坍塌;垮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10) 又如: 倒口子(决口);倒溃(倒塌崩溃);倒坏(倒塌崩坏)
(11) 将货物或商店企业作价给人
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要倒于人。——《儒林外史》
(12) 又如:倒盘(把全店存货作价盘售);倒本(赚回本钱)
(13) 另见
dào
动词
(1) 上下、前后颠倒
倒筴侧龟于君前。——《礼记·曲礼》
倒影江中。——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倒序(颠倒次序);倒用印(将印信颠倒使用);倒错(颠倒错乱);倒景(倒影);倒三不着两(行事无准则,颠三倒四)
(3) 向相反方向移动
酒酣渴月使倒行。——李贺《秦王饮酒》
(4) 又如:倒车;倒回(退却;倒退);倒兵(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倒仰(仰面跌倒);倒跟脚(指脚跟向后突出)
(5) 将容器倾斜或反转,使里面的东西出来
倒杯开水
倒垃圾
(6) 又如:倒熟话(重复老一套的话);倒囷(尽出仓里的贮米);倒垃圾
(7) 浇铸 。如: 倒一锭银子; 倒铧叶子
副词
(1) 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
不曾与天下分忧,倒来苦害俺这里百姓。——《陈州粜米》
(2) 又如:倒不得(岂肯);妹妹倒比姐姐高
(3) 表示跟事实相反 。如: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
(4) 表示出乎意料 。如:有这样的事?我倒要听听(表示不相信)
(5) 表示让步 。前一小句与后一小句之间常用“就是、可是、但是、不过”等呼应。如: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
(6) 用于追问或催促 。如:你倒说说看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dau3 [梅县腔] dau3 [陆丰腔] do5 do3 [客语拼音字汇] dau3 dau4 do3 do4 [海陆丰腔] do3 do5 dau3 dau5 [客英字典] dau3 dau5 [台湾四县腔] do3 do5 dau3 dau5 [沙头角腔] dau3 [宝安腔] dau3|dau [梅县腔] dau3
◎ 潮州话:〖do2(tó) dao2(táu)〗 〖do3(tò)〗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倒 | 都晧 | 端 | 豪 | 上聲 | 晧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taux/tav | tɑ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彡,景声。彡(
),毛饰花边形。本义: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2) 同本义
影,形影。——《广韵》
犹表之与影。——《吕氏春秋·功名》
吾日悠悠惭于影。——《淮南子·修务》
(3) 字本作“景”
二子乘舟,汛汛其影。——《诗·邶风·二子乘舟》。疏:“景,指舟影。”
罔两问于景。——《淮南子·道应》
正日景以求地中。——《周礼·大司徒》。释文:“景,本或作影。”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4) 又如:影灯(点火取影的彩灯);影不离灯(紧密地连在一起);影形不离(形影不离。比喻关系密切);影柱(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表柱。引申指法规、标准);影表(即圭表。为古代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影子花(影踪);影兆(踪影);影附(谓如影附形);影神(迷信谓人影有神灵主之,故称);影从(如影随形。形容迅速依附、追随);影影(身影);影踪(身影,踪迹);湖光塔影;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池名。本凿以玩月,后以指清澈鉴月的水池)
(5) 图绘的佛像或人物肖像
三有佛影,焕若真容,相好具足,俨然如在。——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毁神影,坏屋舍。——《南史》
写了武松乡贯年甲,貌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水浒传》
(6) 又如:影身(画像);影图(画像);影殿(寺庙中供奉神佛的殿堂);影室(影堂。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真影之处);影神(指遗像;画像)
(7) 照片 。如:合影;影集
(8) 痕迹,某物经过后留下的一条线或踪迹 。如:影子花(影踪);影迹(踪迹;线索)
动词
(1) 遮蔽;遮盖 。如:影屏(门内做屏障用的屏风);影蔽(掩蔽;隐匿)
(2) 影射 。如:影子语(含蓄影射的言语、议论);影带(犹影射)
(3) 假冒
虽有富户,或投名于势要,以求影庇。——《旧五代史·唐庄宗纪》
(4) 又如:影射(假冒他人字号、招牌;以假充真);影庇(将户籍或土地财产虚挂在权势人家名下,以逃避徭役税收);影占(虚占人户或财产,使逃避赋役、税收)
(5) 隐藏
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水浒传》
(6) 又如:影着(隐着;藏着);影射(暗中耍手腕)
(7) 照射
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西游记》
(8) 描摹;影印 。如:影宋元本或校宋元本的书籍
(9) 晃动
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水浒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ang3 [海陆丰腔] rang3 [梅县腔] jang3 [沙头角腔] jang3 jang5 [客语拼音字汇] yang3 [陆丰腔] jang3 [台湾四县腔] jang3 [宝安腔] jang3 [东莞腔] ja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影 | 於丙 | 影 | 庚三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三等 | 梗 | 庚 | ʔĭɐŋ | qiengx/y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