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畔

bèi pàn [ bei pan]
注音 ㄅㄟˋ ㄆㄢˋ

词语释义

背叛。倍,通"背"。

词语解释

  1. 背叛。倍,通“ 背 ”。

    《墨子·尚贤中》:“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礼记·经解》:“聘覲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汉书·贾谊传》:“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引证解释

⒈ 背叛。倍,通“背”。

《墨子·尚贤中》:“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
《礼记·经解》:“聘覲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汉书·贾谊传》:“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倍畔的国语词典

背叛、违背、反叛。汉.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也作「背叛」、「悖叛」。

倍畔的网络释义

倍畔

  • 倍畔,汉语词汇。
  • 拼音:bèi pàn
  • 释义:背叛
  • 语出:《墨子·尚贤中》:“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 《汉书·贾谊传》:“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 汉字详情

    bèi [bei]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U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YTR
    四角: 202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 tǒu)声。本义:通“背”。反;背向)

    (2) 同本义

    倍,反也。——《说文》

    倍正南方。——《周髀算经下》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传》

    (3) 背弃;背叛。后作“背”

    无倍畔之心。——《汉书·贾谊传》

    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

    而民不倍。——《礼记·大学》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倍畔(同背叛);倍上(背叛尊上)

    (5) 通“背”。违反;违背

    倍本弃事而安怠傲。——《墨子·非儒》

    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管子·任法》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6) 又如:倍言(违背信约);倍时(违时,错过时机);倍情(违背情实)

    (7) 加倍,照原数等加

    为近利市三倍。——《易·说卦》

    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晁错《论贵粟疏》

    (8) 又如:倍日(一天时间当两天用);倍半(超出一倍和仅有其半。谓一多一少,差距甚大);倍多(成倍增加)

    (9) 通“背”。背诵

    郑注:“倍文曰讽”。——《周礼·大司乐》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韩信《韩滂墓志铭》

    (10) 又如:倍文(背诵书文);倍讽(背诵);倍读(背诵)

    量词

    (1) 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五倍;三的五倍是十五;倍百(百倍);倍差(一倍半)

    英文翻译

    times, fold, multiple times

    方言集汇

    ◎ 粤语:pui5
    ◎ 客家话:[梅县腔] pi5 pui5 [海陆丰腔] poi6 pui6 [客语拼音字汇] pi4 poi4 pui4 [台湾四县腔] pi5 [客英字典] pui5 pi5 poi5 [东莞腔] pui3 [沙头角腔] pui5 [宝安腔] pu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亥上聲開口一等bʰɒibaix/boj
    pàn [pan]
    部首: 521
    笔画: 10
    五笔: LUFH
    吉凶:
    仓颉: WFQ
    四角: 690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田,半声。本义:田界)

    (2) 同本义

    畔,田界也。——《说文》。段玉裁注:“田界者,田之竟处也。”按,一户百亩,百亩有界。

    如农之有畔。——《左传》

    修其疆畔。——《国语·周语》

    (3) 界限;疆界

    吟泽畔之江滨。——《楚辞·逢纷》

    江河之畔无隐夫。——《楚辞·愍命》

    (4) 又如:畔岸(边际;范围限制);畔涯(边际);畔衅(边界争端);畔际(界限;边际);畔界(疆界)

    (5)  旁边;附近

    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湖畔;河畔;路畔

    (7) 边,旁边

    牧羊于道畔。——唐· 李朝威《柳毅传》

    (8) 又如:枕畔;桥畔

    (9) 通“泮”。泮宫,古代学校

    饮酒畔宫。——汉《史晨词孔庙奏铭》

    兴文偃武,脩序畔校。——汉《成皋令任伯嗣碑》

    动词

    (1) 通“叛”。背叛;叛变

    畔主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

    (2) 又如:畔亡(叛亡);畔心(谋叛的念头);畔臣(背叛君国的臣子);畔弑(叛国弑君);畔乱(武装叛变);畔虑(背叛的谋划);畔离(背叛)

    (3) 通“叛”。违背;背离

    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书·胤征》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

    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庄子·徐无鬼》

    (4) 又如:畔约(背约);畔道(背离原则,正道);畔废(不遵守贡物之制);畔援(违离,改易)

    (5) 离,离开

    拘于习俗,而无敢畔其范围而已。——严复《原强》

    (6) 躲避

    连忙溜开畔入芦课荡里数只数。——《中国歌谣资料》

    英文翻译

    boundary path dividing fields

    方言集汇

    ◎ 粤语:bun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an3 [客英字典] ban3 [台湾四县腔] ban3 [梅县腔] ban3 [客语拼音字汇] pan4 [宝安腔] p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薄半去聲合口一等buanh/buannbʰuɑ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