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感焦急

bèi gǎn jiāo jí [bei gan jiao ji]

词语释义

极其的焦急。

汉字详情

bèi [bei]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U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YTR
四角: 202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 tǒu)声。本义:通“背”。反;背向)

(2) 同本义

倍,反也。——《说文》

倍正南方。——《周髀算经下》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传》

(3) 背弃;背叛。后作“背”

无倍畔之心。——《汉书·贾谊传》

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

而民不倍。——《礼记·大学》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倍畔(同背叛);倍上(背叛尊上)

(5) 通“背”。违反;违背

倍本弃事而安怠傲。——《墨子·非儒》

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管子·任法》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6) 又如:倍言(违背信约);倍时(违时,错过时机);倍情(违背情实)

(7) 加倍,照原数等加

为近利市三倍。——《易·说卦》

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晁错《论贵粟疏》

(8) 又如:倍日(一天时间当两天用);倍半(超出一倍和仅有其半。谓一多一少,差距甚大);倍多(成倍增加)

(9) 通“背”。背诵

郑注:“倍文曰讽”。——《周礼·大司乐》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韩信《韩滂墓志铭》

(10) 又如:倍文(背诵书文);倍讽(背诵);倍读(背诵)

量词

(1) 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五倍;三的五倍是十五;倍百(百倍);倍差(一倍半)

英文翻译

times, fold, multiple times

方言集汇

◎ 粤语:pui5
◎ 客家话:[梅县腔] pi5 pui5 [海陆丰腔] poi6 pui6 [客语拼音字汇] pi4 poi4 pui4 [台湾四县腔] pi5 [客英字典] pui5 pi5 poi5 [东莞腔] pui3 [沙头角腔] pui5 [宝安腔] pu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亥上聲開口一等bʰɒibaix/boj
gǎn [gan]
部首: 440
笔画: 13
五笔: DGK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RP
四角: 5333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4) 感应,影响

(5)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感应变动)

(6) 感触;触动感慨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又如:感目(触目);感事(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逆(触犯,冒犯);感悔(受到触动而悔改)

(8) 感谢;感激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韩愈《赠张籍》

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宋· 苏轼《与张元明书》

(9) 又如:感刻(深深感激);感荷(感谢,感佩);感篆(感激而铭记在心);感仰(感戴敬仰);感喜(感激喜悦);感颂(感激颂扬)

(10) 感慨,感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春望》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1) 又如:感忾(感叹。同“感慨”);感切(伤感凄切);感时(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感悼(感伤哀悼,伤感);感恻(感伤悲痛)

(12) 思念

感物众而思深。——何晏《景福殿赋》。注:“犹思也。”

(13) 又如:感思(思念);感逝(感念往昔);感逝山阳(表示对亡友的哀念)

(14) 感染,感受。多用于疾病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红楼梦》

(15) 又如:感风(谓中风;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感疾(染病);感通(有感于此而通于彼)

(16) 迷惑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吕氏春秋》

(17) 通“减”( jiǎn)。减损,减少

其满为感,其虚为亡。——《管子·侈靡》

名词

(1) 感触;情绪;意念 。如:善感;伤感;百感交集;多愁善感;美感;预感;手感;颇有所感;读后感;杂感;观感

英文翻译

feel, perceive, emo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gam2
◎ 客家话:[梅县腔] gam1 gam3 [陆丰腔] gam3 [客英字典] gam3 [沙头角腔] gam3 [客语拼音字汇] gam3 [台湾四县腔] gam3 [宝安腔] gam3 [东莞腔] gam3 [海陆丰腔] gam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八感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禫上聲開口一等kɒmkomx/koom
jiāo [jiao]
部首: 403
笔画: 12
五笔: WYO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OGF
四角: 2033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 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2) 同本义

焦,火所伤也。——《说文》

焦,火烧黑也。——《玉篇》

濡灸之举焦。——《礼记·内则》

凡气因火变则为焦。——《素问》

(3) 又如:焦盆(焦杯。焚纸的火池);焦鎚(一种烤熟的饼食);焦尾(焦桐,焦尾瑟。东汉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后多指名贵的琴);焦霹雳(能对人畜、植物或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的霹雷)

(4) 干枯;枯焦

五谷焦死。——《墨子·非攻下》

(5) 又如:焦芽(枯焦的幼芽);焦死(枯死);焦瘦(枯瘦)

(6) 叫喊,吵闹

梅香嗏省闹,小姐哎你休焦

形容词

(1) 着急

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儒林外史》

(2) 又如:焦劳(焦躁不安);焦躁(着急而烦躁);焦闷(焦躁烦闷);

(3) 干燥

少洎之则焦而不熟。——《吕氏春秋·应言》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烧焦的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酥,脆 。如:麻花炸得真焦

名词

(1) 物体烧焦所产生的气味

焦,臭也。——《广雅》

其臭焦。——《礼记·月令》

(2) 如:焦苦、焦味(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3) 焦炭 。如:煤焦;炼焦;结焦;焦比;焦炉

(4) ∶人体内水谷道路、气所始终的部位 。如:三焦;下焦

(5) 焦点 。如:焦距

(6) 三焦 。如:焦原

(7) 焦耳的简称 ——符号J

(8) 古国名 。姬姓,在今河南陕县南,春秋时灭亡

英文翻译

burned, scorched; anxious, vexed

方言集汇

◎ 粤语:ziu1
◎ 客家话:[陆丰腔] ziau1 [东莞腔] ziau1 [海陆丰腔] ziau1 [客英字典] ziau1 [台湾四县腔] ziau1 zeu1 [梅县腔] ziau1 [沙头角腔] ziau1 [客语拼音字汇] jiau1 zeu1 [宝安腔] zi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消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cieu/zieutsĭɛu
[ji]
部首: 440
笔画: 9
五笔: QV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MP
四角: 27337

英文翻译

quick, quickly; urgent, pressing

方言集汇

◎ 粤语:gap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p7 kip8 [客英字典] gip7 [台湾四县腔] gip7 kip8 [梅县腔] gip7 kip8 [沙头角腔] gip7 giap7 [客语拼音字汇] gib5 [陆丰腔] gip7 [东莞腔] gip7 [宝安腔] gi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立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kĭĕpkip/k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