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感亲切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
)声。本义:通“背”。反;背向)(2) 同本义
倍,反也。——《说文》
倍正南方。——《周髀算经下》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传》
(3) 背弃;背叛。后作“背”
无倍畔之心。——《汉书·贾谊传》
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荀子·大略》
而民不倍。——《礼记·大学》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倍畔(同背叛);倍上(背叛尊上)
(5) 通“背”。违反;违背
倍本弃事而安怠傲。——《墨子·非儒》
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管子·任法》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6) 又如:倍言(违背信约);倍时(违时,错过时机);倍情(违背情实)
(7) 加倍,照原数等加
为近利市三倍。——《易·说卦》
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晁错《论贵粟疏》
(8) 又如:倍日(一天时间当两天用);倍半(超出一倍和仅有其半。谓一多一少,差距甚大);倍多(成倍增加)
(9) 通“背”。背诵
郑注:“倍文曰讽”。——《周礼·大司乐》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韩信《韩滂墓志铭》
(10) 又如:倍文(背诵书文);倍讽(背诵);倍读(背诵)
量词
(1) 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五倍;三的五倍是十五;倍百(百倍);倍差(一倍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i5 pui5 [海陆丰腔] poi6 pui6 [客语拼音字汇] pi4 poi4 pui4 [台湾四县腔] pi5 [客英字典] pui5 pi5 poi5 [东莞腔] pui3 [沙头角腔] pui5 [宝安腔] pu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倍 | 薄亥 | 並 | 咍 | 上聲 | 賄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bʰɒi | baix/boj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4) 感应,影响
(5)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感应变动)
(6) 感触;触动感慨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又如:感目(触目);感事(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逆(触犯,冒犯);感悔(受到触动而悔改)
(8) 感谢;感激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韩愈《赠张籍》
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宋· 苏轼《与张元明书》
(9) 又如:感刻(深深感激);感荷(感谢,感佩);感篆(感激而铭记在心);感仰(感戴敬仰);感喜(感激喜悦);感颂(感激颂扬)
(10) 感慨,感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春望》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1) 又如:感忾(感叹。同“感慨”);感切(伤感凄切);感时(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感悼(感伤哀悼,伤感);感恻(感伤悲痛)
(12) 思念
感物众而思深。——何晏《景福殿赋》。注:“犹思也。”
(13) 又如:感思(思念);感逝(感念往昔);感逝山阳(表示对亡友的哀念)
(14) 感染,感受。多用于疾病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红楼梦》
(15) 又如:感风(谓中风;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感疾(染病);感通(有感于此而通于彼)
(16) 迷惑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吕氏春秋》
(17) 通“减”(
)。减损,减少其满为感,其虚为亡。——《管子·侈靡》
名词
(1) 感触;情绪;意念 。如:善感;伤感;百感交集;多愁善感;美感;预感;手感;颇有所感;读后感;杂感;观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am1 gam3 [陆丰腔] gam3 [客英字典] gam3 [沙头角腔] gam3 [客语拼音字汇] gam3 [台湾四县腔] gam3 [宝安腔] gam3 [东莞腔] gam3 [海陆丰腔] gam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感 | 古禫 | 見 | 覃 | 上聲 | 感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kɒm | komx/koom |
详细解释
qīn
形容词
(1) (形声。从见,亲(
)声。“见”与“至”义相通。本义:亲爱)(2) 同本义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亲,近也。——《广雅》
同人亲也。——《易·杂卦》
亲者属也。——《礼记·大传》
人之亲其兄之子。——《孟子》。注:“爱也。”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韩非子·爱臣》
我有亲父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我有亲父母。
(3) 又如:亲父(生父);亲爹(亲父);姑表亲;亲如一家;亲心(亲爱之心;父母爱护子女之心);亲厚(亲爱并加以厚待)
(4) 亲密。与“疏”相对
王无亲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亲臣(亲近可信的臣下);亲懿(亲密的朋友。同亲友);亲比(亲近依靠);亲附(亲近附从);亲幸(皇帝或国君对臣子的宠爱)
(6) 准,准确
搭上弓弦,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水浒全传》
(7) 又如:亲切(准确;真切)
(8) 通“新”。更新
亲臣进而故人退。——《韩非子·亡徵》
(9) 通“辛”。艰苦
体五道之亲苦。——《王妙晖等造像记》
名词
(1) 父母。也单指父亲或母亲
亲,父母也。——《礼记·奔丧》注
冯公子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见其亲。——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双亲;亲心(父母亲爱护子女之心;子女思念双亲之心);亲丧(父母之丧)
(3) 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禄勋,合亲,任良。——《左传·昭公十四年》
畔主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诗
(4) 又如:亲难转债(亲人之间难于借债。比喻愈是亲人愈难求得帮助);亲党(亲属);亲契(亲朋);亲识(亲朋等熟识者)
(5) 亲密的、可靠的人
轻则失亲。——《左传·僖公五年》。注:“党援也。”
(6) 又如:亲兵;亲失(失其所应当亲近的人);亲委(宠信);亲习(亲近熟悉的人);亲渥(情分深厚的人)
副词
(1) 亲自,亲身
亲枉车骑。——《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亲见忠烈。——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亲往颐和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亲秉旄钺(亲自统率军队);亲炙(亲见);亲迎(古代婚姻六礼之最后一礼。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亲任(亲自担任)
动词
(1) 亲近;接近
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
无使土亲肤。——《孟子·公孙丑下》
诸侯亲之。——《国语·晋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不能离死命而去亲他主。——《韩非子·用人》
(2) 又如:亲傍(亲近;套近乎);亲香(亲炙。亲热)
(3) 用嘴唇或脸、额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亲切 。如:她亲了亲孩子;亲他妻子的嘴唇和婴儿的脸蛋
(4) 另见
qìng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qiē
动词
(1) (形声。从刀,七声。本义: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
(2) 同本义 。如:切花(从植株上剪下的花枝或枝叶);切心(比喻痛切);切肺(祭祀所用的肺);切象(切,割取。取象以作比喻);切腹(剖腹自杀);切菜;切肉
(3) 治骨。加工珠宝骨器的工艺名称 。如:切错(治理器物);切玉(割玉);切镂(镂刻;雕刻)
(4) 切磋。指学行上切磋相正 。如:切切(相互敬重切磋勉励的样子);切正(切磋相正);切直(切磋相正);切摩(切磋相正);切磨(切磋相正);切责(互相切磋责勉);切厉(切磋砥砺)
(5) 直线、曲线或面等与圆、弧或球相交于一点 。如:切面;切球;切圆
(6) 另见
qiè
动词
(1) 摩擦;接触
切,摩也。——《广雅》
不待切脉。——《史记·扁鹊仓公传》
可切循把握。——《淮南子·原道》
(2) 又如:切齿(咬紧牙齿。形容痛恨);切磨(摩擦;摩搓);切摩(摩擦);切循(抚摩)
(3) 契合。与…相一致 。如:不切实际;译文不切原意;切正(恰切平正);切用(切合实用);切至(犹切当);切事(切合情事);切病(切中弊病)
(4) 一定要
诸位切不可乱动。——《老残游记》
(5) 又如:切照(依照;按照);切须(必须;切要);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务必不要);切戒(务须避免);切莫(务必不要);切须(务必)
(6) 靠近;贴近
切于身心。——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切倚(相依相偎,十分亲昵);切邻(近邻);切心(贴身);亲切(亲近;密切)
形容词
(1) 急切;急迫
切问而近思。——《论语》。皇疏:“犹急也。”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迨诉频切。——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切如是。——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出国心切;激切(言语直而急);心切(心情急迫);切峻(急切严厉);切事(迫切的事);切问(急切问难);切紧(迫切、要紧)
(3) 深;深切
切,深也。——《汉书·霍光传》注
(4) 又如:切恐(深怕);切爱(深深的爱);痛切(悲痛而深切);切究(深究);切怛(深切悲伤);切谢(深切感谢)
(5) 恳切;率直
直言世谏。——《汉书·东方朔传》
(6) 又如:切谓(恳切地说);切劝(诚恳地相劝);热切(热烈恳切);切至(恳切周至)
(7) 严厉
故为政以苛为察,以切为明…大败大裂之道也。——《文子·上礼》
(8) 又如:切责(严厉谴责);切让(严厉责备);切厉(严厉)
(9) 激烈
旋以论事过切,为宰臣所非。——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
(10) 又如:切论(激切的议论);切愕(谓激切直言)
(11) 严重 。如:切手(致人死命的招数)
(1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et7 [客语拼音字汇] qiad5 [客英字典] ciet8 [东莞腔] cet7 [海陆丰腔] ciet7 [宝安腔] cet7 [沙头角腔] ciet7 [台湾四县腔] ciet7 [陆丰腔] tsia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砌 | 七計 | 清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tsʰiei | cheh/c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