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印

fù yìn [ fu yin]
注音 ㄈㄨˋ 一ㄣ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付印 fùyìn

(1) 文稿交付出版社排印

send to the press

(2) 审校定稿后交付车间印刷

turn over to the printing shop (after proofreading)

词语解释

  1. 将稿件交付印刷或出版。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只是这本册子,受了那汉子之托,要代他传播,当要想个法子,不负所托纔好……自家要代他付印,却又无力。” 鲁迅 《书信集·致陶元庆》:“《争自由的波浪》我才将原稿看好付邮,或者这几天才到 北京 ,即使即刻付印,也不必这么急。”

引证解释

⒈ 将稿件交付印刷或出版。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只是这本册子,受了那汉子之托,要代他传播,当要想个法子,不负所托纔好……自家要代他付印,却又无力。”
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争自由的波浪》我才将原稿看好付邮,或者这几天才到北京,即使即刻付印,也不必这么急。”

付印的国语词典

交付印刷。

付印的网络释义

付印

  • 付印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文稿交付出版社排印或审校定稿后交付车间印刷。
  • 付印的翻译

    英语: to go to press, to submit for printing

    付印造句

    付印后,他的诗作因为行尾不压韵而大获其名。
    作为王世襄先生的学生,我有幸看到了付印前的清样。
    付印核准出版物的最后形式,授权印刷的情况。
    编辑将报纸付印之后就去睡觉了。
    付印前价目无误,之后或有变化。
    印刷室很迟才将体育版备好付印。
    将他的书付印本身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印前校稿:校机后压印的稿样,用来与付印稿样比较,确保完全正确,然后开始印刷。
    手稿是在法国革命前几周寄往伦敦付印的。
    该报的最后一版下午六点钟付印。
    这位编辑立即将那篇文章付印。
    我们会在付印的时候核对价格。
    出版审查制度愈加严厉,第七版的社会科学教科书因为没有通过审查而无法付印。
    因为这报纸是由皇宫独家控制的产物,而且每天的样刊必须经过皇帝陛下的亲自首肯才能付印,所以根本不可能刊登任何会对帝国统治带来麻烦的文章。
    原稿将于下月初付印。
    就在本书付印之际,联储也认识到其被顶在了零底线之上。
    在本文付印时,这项在国会惨败的债务解决方案仅剩下寻求削减政府开支。
    慕尼黑的时间比伦敦早一小时,我的第一批稿件即将付印。
    “两种文化”讲稿,作为剑桥大学古老的里德讲座系列之一付印,自然反映了斯诺的感情和经验。
    但是来自白宫的压力—如果伯南克选举失败,害怕市场疲软---使得他很有可能在经济学人付印后得到确认。

    汉字详情

    [fu]
    部首: 221
    笔画: 5
    五笔: WF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DI
    四角: 24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本义:给予)

    (2) 同本义

    付,与也。——《说文》

    付,予也。——《广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操当以 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付法(传授佛法);付任(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付治(交有司治罪);付推(交付有审问);付度(移交,交代);付命(授以天命)

    (4) 支付

    当下付了茶钱。——《儒林外史》

    (5) 又如:付借款的利息

    (6) 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 。如:付仗(付托依靠);付属(托付);付嘱(吩咐;叮嘱);付授(嘱托授予)

    (7) 通“敷”。涂;搽

    永不得着绮穿罗,再不能施朱付粉。——《金瓶梅词话》

    (8) 通“符”( )。符合

    计凡付终,务本饬末,则富。——《管子·幼官》

    (9) 通“附”。归附,附着

    皇天既付中国民。——《书·梓材》

    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管子·正》

    (10) 又如:付山(归山)

    英文翻译

    give, deliver, pay, hand over; entrust

    方言集汇

    ◎ 粤语:f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5 [东莞腔] fu5 [沙头角腔] fu5 [宝安腔] fu5 [梅县腔] fu5 [台湾四县腔] fu5 [客英字典] fu5 [陆丰腔] fu5 [客语拼音字汇] f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方遇去聲合口三等pyoh/piuh
    yìn [yin]
    部首: 215
    笔画: 5
    五笔: QGBH
    五行:
    仓颉: HPSL
    四角: 7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2) 同本义

    印,执政所持信也。——《说文》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蔡邕《独断》

    印,验也。——《苍颉篇》

    玺谓之印。——《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

    每字为一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布字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其印自落。

    (3) 又如:印务(有关印章管理和收发文书的工作;也指官印和职务);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印佩(官印);印牌(将印或令牌);印囊(古代装印信的口袋);印曹(掌刻印的官)

    (4) 泛指图章

    凡写诗文,名印当在上,字印当在下,道号又次之…试看宋元诸儒真迹中,用印皆然。—— 明· 徐官《古今印史》

    (5) 又如:打印(盖图章);印匣(印章盒);印篆(印章);印合(印盒,模子)

    (6) 痕迹,标记

    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水浒传》

    (7) 又如:手印;印痕;印识(犹印记)

    (8) 用尖头工具划的线 。如:活塞在汽缸壁上划的一道印

    (9) 姓

    动词

    (1) 盖章

    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2) 又如:印子债(一种高利贷,即印子钱);印结(清制外省人在京考试或捐官,皆须在京的同乡京官为具保结,上盖六部印,这文书叫“结”。盖印的“结”叫“印结”);印马(验收马匹时诸监按马之优劣,在不同部位加不同印记);印子铺(房)(放印子钱的处所);印封(盖印的封泥);印署(盖印签押)

    (3) 印刷

    板印书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若止印二三本。

    若印数十本。

    此印者才毕。

    (4) 又如:印板(指用木或金属雕成的印刷底板);印板儿(刻着字的板。喻印象深刻);印造(印刷制作)

    (5) 印证 。证明与事实相符

    虽时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证印:印证)。——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印正(证明;验证)

    (7) 铭刻 。如:深深印在脑子里

    (8) 直接将 印在 上 。如:印有两分的邮票

    (9) 使物上留下痕迹

    脚上印着黄泥。——郭沫若《女神》

    (10) 又如:印合(模子)

    英文翻译

    print, seal, stamp, chop, mark

    方言集汇

    ◎ 粤语:jan3 ngan3
    ◎ 客家话:[梅县腔] jin5 [海陆丰腔] rin5 rang5 [客英字典] jin5 [陆丰腔] jin5 [客语拼音字汇] yin4 [宝安腔] jin5 [沙头角腔] jin5 [东莞腔] jin5 [台湾四县腔] jin5 jang5
    ◎ 潮州话:ing3 「揭阳」ê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刃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qjinh/innʔĭĕ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