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援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与人交结而得其援助。
《韩非子·亡徵》:“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
引申为朋党。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及在朝,不结交援,专心向公。”
引证解释
⒈ 谓与人交结而得其援助。
引《韩非子·亡徵》:“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
⒉ 引申为朋党。
引《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及在朝,不结交援,专心向公。”
交援的网络释义
交援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2) 脚胫相交
交,交胫也。——《说文》
交足而待。——《战国策·秦策》
雕题交趾。——《礼记·王制》
(3) 又如:交趾(古郡名。汉置,地处五岭以南一带。相传这里的人入睡时,两足相交)
(4) 交叉;交错,错杂
交臂厯指。——《庄子·天地》
交韔二弓。——《诗·秦风·小戎》
(5) 又如:交裆(裤裆处);交拐(拐弯走);交戟(执戟相交);交牙(如犬牙相交叉);交歧(交错的路径)
(6) 结交; 交往
交游士林。——《资治通鉴》
(7) 又如:交友(结交朋友);交礼(交往的礼节);交驰(交相奔走,往来不断);交绝(关系断绝,绝交);交善(结交);交援(与人交结而得其援助)
(8) 交接,移交;交换
交,易也。——《小尔雅》
厥孚交如。——《易·大有卦》。疏:“交,谓交接也。”
是言上下之交。——《荀子·儒效》。注:“交谓上下相交接也。”
静郭君之交。——《吕氏春秋·知士》
(9) 又如:交盘(点交;交接);交受(犹交易);交点(清点财物,交付与有关的人);交关(交接;紧要关头);交贸(交易)
(10) 交配
虎始交。——《礼记·月令》
备以为交佩。——《楚辞·思美人》
(11) 又如:交群(交配);交构(亦作交媾。指性交;阴阳交合);交群(交配);交感(指性交)
(12) 进入;刚到 。如:交子时;交冬至了;交九的天气;交节(临近节气。旧俗认为病人这时候易发生不测)
(13) 接触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情交而不感者。——白居易《与元九书》
战始三交失蛇矛。——《乐府诗集·陇上歌》
(14) 又如:交兵,交战;交臂失之(走得很靠近,擦肩而过。形容遇见好机会而又错过);交敌(交手);交绥(交战)
(15) 送上;付出
六日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翌日先交。
(16) 又如:交作业;交款;交白卷
(17) 分配 。如: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实验室吧
名词
(1) 朋友
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战国策·赵策》
(2) 又如:故交;旧交;知交;择交;深交
(3) 友谊;友情
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战国策·赵策》
(4) 又如:断交;私交;多年之交
(5) 相互认识,相识 。如:一面之交;他们是点头之交
(6) 交往
布衣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共定交。——《资治通鉴》
交以绝。——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绝交;邦交;建交;复交
(8) 相交之处,毗邻之处 。如:交界;井冈山在宁冈等四县之交
(9) 交替之际
十月之交。——《诗·小雅·十月》
(10) 又如:春夏之交
(11) 贸易 。如:成交
(12) 跟头
鲁达焦躁,把那看的人,一推一交。——《水浒传》
(13) 地名。汉代交州的略称
交、 广布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副词
(1) 交替;更替,更迭 。如:交用(交替使用);交移(交替变易);交讼(互相争论);交转(交替)
(2) 一齐
中外交荐。——《明史》
(3) 又如:交至(一齐来到);交下(俱下,齐下);交攻(一并进攻);交赞(一齐称赞)
(4) 互相,相互
疏条交映。——吴均《与朱元思书》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5) 又如:交注(互相注视);交伐(交相戕害);交沁(相互渗透);交轧(互相排挤、倾轧);交眩(交相惑乱而不明)
形容词
(1) 通“姣”
(2) 美丽
号曰庄姜。姜交好。——《列女传·齐女傅母》
(3) 侮慢,骄傲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荀子·荣辱》
(4) 通“狡”。狡谲,诡诈
奉妒昧者谓之交谲。——《荀子·大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au1 [梅县腔] gau1 gau2 gau5 kau1 [宝安腔] gau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海陆丰腔] gau1 [陆丰腔]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au2 gau4 kau1
◎ 潮州话:g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交 | 古肴 | 見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krau/keau | ka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爰(
)声。本义:拉,引)(2) 同本义
援,引也。——《说文》
无然畔援。——《诗·大雅·皇矣》
不援其所不及。——《礼记·缁衣》
不援上。——《礼记·中庸》
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豆棚闲话》
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左传》
(3) 又如:援及(动起);援推(引之使来,推之使去)
(4) 攀援
猱蝯善援。——《尔雅》
桃李之垂行者,莫之援也。——《吕氏春秋·下贤》
夫为四邻之援。——《国语·鲁语上》
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援系(犹攀附。旧谓求婚之谦词)
(6) 擢拔,引进推荐
某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晚矣。——苏轼《答曾舍人启》
(7) 又如:援进(提拔任用);援拾(提携收录)
(8) 引用
援赦减等。——清· 方苞《狱中杂记》
(9) 又如:援纳(援例纳银捐官);援例(清朝规定捐一定数额的银子,可得到官职或监生资格);援例监(按照常规捐钱取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有例可援;援验(引证)
(10) 拯救,相救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
(11) 又如:抗美援朝;援手(伸手拉人一把以解救其困厄);援拯(援救,帮助);援应(声援接应)
(12) 执持,持 。如:援旌(执旗);援桴三鼓(指擂鼓助威);援旌擐甲(执旗穿甲);援持(执持)
名词
(1) 助,救助
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盖失强援。——宋· 苏洵《六国论》
(2) 篱笆
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之生植。——柳宗元《孤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an1 [台湾四县腔] jen2 jen1 [梅县腔] jan1 [海陆丰腔] ren2 ren1 [客英字典] jen1 [宝安腔] jen1 [东莞腔] je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袁 | 雨元 | 云 | 元合 | 平聲 | 元 | 合口三等 | 元 | 臻 | yan/hvan | ĭwɐ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