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种图案。
泛指多种图案。
古代行军时用以指挥军队行进的九种旗章。章,旗上的图案。
即九畴。
指《九章律》。
指《九章算术》。相传为黄帝时隶首所作。
词语解释
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种图案。
《周礼·春官·司服》“享先王则衮冕” 汉 郑玄 注:“冕服九章,登龙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希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南齐书·陆澄传》:“ 泰始 六年,詔皇太子朝贺,服衮冕九章。”
泛指多种图案。
《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有一仙娥,自内而出,被冰綃之衣,曳霜紈之帔,戴翠凤步摇之冠,躡琼纹九章之履。”
古代行军时用以指挥军队行进的九种旗章。章,旗上的图案。
《管子·幼官》:“明审九章。” 石一参 注:“九章,见《兵法篇》。日章,月章,龙章,虎章,鸟章、蛇章、鹊章、狼章、韟章,是也。”
即九畴。
《汉书·律历志上》:“ 箕子 言大法九章。” 颜师古 注:“大法九章即《洪范》九畴也。”
指《九章算术》。相传为 黄帝 时 隶首 所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九章》积微,故以为术。”
指《九章律》。
汉 萧何 著。《汉书·刑法志》:“相国 萧何 攈摭 秦 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 汉 王充 《论衡·谢短》:“法律之家,亦为儒生问曰:‘《九章》,谁所作也?’”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种图案。
引《周礼·春官·司服》“享先王则衮冕” 汉郑玄注:“冕服九章,登龙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希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
《南齐书·陆澄传》:“泰始六年,詔皇太子朝贺,服衮冕九章。”
⒉ 泛指多种图案。
引《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有一仙娥,自内而出,被冰綃之衣,曳霜紈之帔,戴翠凤步摇之冠,躡琼纹九章之履。”
⒊ 古代行军时用以指挥军队行进的九种旗章。章,旗上的图案。
引《管子·幼官》:“明审九章。”
石一参注:“九章,见《兵法篇》。日章,月章,龙章,虎章,鸟章、蛇章、鹊章、狼章、韟章,是也。”
⒋ 即九畴。
引《汉书·律历志上》:“箕子言大法九章。”
颜师古注:“大法九章即《洪范》九畴也。”
⒌ 指《九章算术》。相传为黄帝时隶首所作。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九章》积微,故以为术。”
⒍ 指《九章律》。 汉萧何著。
引《汉书·刑法志》:“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
汉王充《论衡·谢短》:“法律之家,亦为儒生问曰:‘《九章》,谁所作也?’”
九章的国语词典
古代天子冕服上的九种图饰。即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九种图案。见《书经.益稷》唐.孔颖达.正义。
九章的网络释义
九章 (楚辞作品)
九章 (汉语词汇)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2) 同本义
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乾玄用九,乃见天则。——《易·文言》传
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楚辞·九辨》序
天道以九制。——《管子·五行》
(3) 又如:九伯(宋时把痴傻人叫九伯。也写作“九百”);小九九(珠算的乘法口诀;方言中比喻算计);九九(算法名。称一至九每二数相乘之数为九九;九的自乘数);九地(九种土地)
(4) 第九
(5) 可数序列中第八加一的序数。如:九连
(6) 《周易》以阳爻为九
初九,潜龙勿用。——《易·乾》
(7) 泛指多数,数量大
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公输》
墨子九距之。
九令诸侯。——《史记·货殖列传》
宏兹九德。——唐· 魏征《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
(8) 又如:九译(言语不通,多次辗转翻译);九华(繁多而色彩缤纷);九盘(形容道路的弯弯曲曲);九采(各诸侯国;各种色彩)。又指极数,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可称之为九,不必泥于实数。如:九幽(极遥远幽深的地方);九曲肠(喻无限忧思);九幽(极深暗的地方);九幽狱(最深的地狱)
(9) 〈形〉 通“久”。时间长
黄軦生乎九猷。——《庄子·至乐》。《释文》:九宜为久;久,老也。猷,虫名也。
食醯黄軦(
黄軦,虫名)生乎九猷。——《列子·天瑞》名词
(1) 九月
七、八、九三个月
(2) 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 。如:今日进九;数九寒天;九尽寒尽。如:九九(自冬至次日起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历八十一日,称为九九)
(3) 古国名 。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动词
通“鸠”。纠合,聚集
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u3 [梅县腔] giu3 [沙头角腔] kieu3 [客英字典] giu3 [东莞腔] giu3 [陆丰腔] giu3 [宝安腔] giu3 [客语拼音字汇] giu3 [台湾四县腔] giu3
◎ 潮州话:ga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久 | 舉有 | 見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kĭəu | kiux/kiov |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章 | 諸良 | 章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cjang/tjang | tɕĭa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