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卿

jiǔ qīng [ jiu qing]
注音 ㄐ一ㄡˇ ㄑ一ㄥ

词语释义

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

星座名。

词语解释

  1. 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

    《周礼·考工记·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 郑玄 注:“六卿三孤为九卿,三孤佐三公论道,六卿治六官之属。”历代多设九卿。 周 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 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汉 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即九卿)。以后各朝的名称、司职略有不同。

  2. 星座名。

    汉 张衡 《周天大象赋》:“五座参一帝之谋,九卿踵三公之跡。”《晋书·天文志上》:“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万事,九卿西五星曰内五诸侯,内侍天子,不之国也。”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历代多设九卿。 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即九卿)。以后各朝的名称、司职略有不同。

《周礼·考工记·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
郑玄注:“六卿三孤为九卿,三孤佐三公论道,六卿治六官之属。”

⒉ 星座名。

汉张衡《周天大象赋》:“五座参一帝之谋,九卿踵三公之跡。”
《晋书·天文志上》:“三公北三星曰九卿内坐,主治万事,九卿西五星曰内五诸侯,内侍天子,不之国也。”

九卿的国语词典

周代称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后用以指中央的九等高级官职,唯历代名称多所变更。

九卿的网络释义

九卿

  • 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 九卿的翻译

    英语: the Nine Ministers (in imperial China)​
    法语: Neuf Ministères

    汉字详情

    jiǔ [jiu]
    部首: 103
    笔画: 2
    五笔: VTN
    仓颉: KN
    四角: 40017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2) 同本义

    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乾玄用九,乃见天则。——《易·文言》传

    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楚辞·九辨》序

    天道以九制。——《管子·五行》

    (3) 又如:九伯(宋时把痴傻人叫九伯。也写作“九百”);小九九(珠算的乘法口诀;方言中比喻算计);九九(算法名。称一至九每二数相乘之数为九九;九的自乘数);九地(九种土地)

    (4) 第九

    (5) 可数序列中第八加一的序数。如:九连

    (6) 《周易》以阳爻为九

    初九,潜龙勿用。——《易·乾》

    (7) 泛指多数,数量大

    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公输》

    墨子九距之。

    九令诸侯。——《史记·货殖列传》

    宏兹九德。——唐· 魏征《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

    (8) 又如:九译(言语不通,多次辗转翻译);九华(繁多而色彩缤纷);九盘(形容道路的弯弯曲曲);九采(各诸侯国;各种色彩)。又指极数,凡数之指其极者,皆可称之为九,不必泥于实数。如:九幽(极遥远幽深的地方);九曲肠(喻无限忧思);九幽(极深暗的地方);九幽狱(最深的地狱)

    (9) 〈形〉 通“久”。时间长

    黄軦生乎九猷。——《庄子·至乐》。《释文》:九宜为久;久,老也。猷,虫名也。

    食醯黄軦(kuàng黄軦,虫名)生乎九猷。——《列子·天瑞》

    名词

    (1) 九月

    七、八、九三个月

    (2) 时令名。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 。如:今日进九;数九寒天;九尽寒尽。如:九九(自冬至次日起数,每九天为一九,共历八十一日,称为九九)

    (3) 古国名 。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动词

    通“鸠”。纠合,聚集

    九杂天下之川。——《庄子·天下》

    英文翻译

    nine

    方言集汇

    ◎ 粤语:g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u3 [梅县腔] giu3 [沙头角腔] kieu3 [客英字典] giu3 [东莞腔] giu3 [陆丰腔] giu3 [宝安腔] giu3 [客语拼音字汇] giu3 [台湾四县腔] giu3
    ◎ 潮州话:g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舉有上聲開口三等kĭəukiux/kiov
    qīng [qing]
    部首: 215
    笔画: 10
    五笔: QTV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HAIL
    四角: 7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像二人向食之形。《说文》:“从卯,皂( )声。”“卯,事之制也。”本义:飨食)

    (2)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卿,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也。——《说文》

    诸侯之上大夫卿。——《礼记·王制》。注:“上大夫曰卿。”

    卿大夫豹饰。——《管子·揆度》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礼记·王制》

    有卿之名。——《国语·晋语》

    五大夫三卿。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

    荐笏言于卿士。——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王公卿相。——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有卿士。——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卿相(指中央行政机构的长官);卿贰(侍郎的别称;次于九卿的少卿。清代一般为三品到五品的虚衔)

    (4) 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资治通鉴》

    卿今当塗。——《资治通鉴·汉纪 》

    岂欲卿治经。

    卿言多务。

    卿今者不略。

    (5) 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如:爱卿

    (6) 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

    卿子冠军。——《汉书·高帝纪》。集注:“卿子,时人相褒尊之辞。”

    卫人谓之庆卿。——《史记·刺客传》。索隐:“时人尊重之号。”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将领。秦以前天子、诸侯之将帅皆以卿为之

    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左传》

    (8) 通“庆”。祥瑞,福泽

    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尚书大传·虞夏传》

    (9) 姓

    英文翻译

    noble, high officer

    方言集汇

    ◎ 粤语:hi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n1 [梅县腔] kin1 [东莞腔] kin1 [客英字典] kin1 [宝安腔] kin1 [客语拼音字汇] kin1 [台湾四县腔] kin1 [陆丰腔] kin1
    ◎ 潮州话:kêng1 (kh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京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kʰĭɐŋkhieng/q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