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第

yǐ dì [ yi di]
注音 一ˇ ㄉ一ˋ

词语释义

别邸;别宅。 古代考试中的第二等。 即乙科。

词语解释

  1. 别邸;别宅。

    《晋书·隐逸传·杨轲》:“﹝ 杨軻 ﹞既见 季龙 ,不拜;与语,不言,命舍之於 永昌 乙第。” 宋 秦观 《议论上》:“昔 少君 以甲第坏甚,於是营乙以舍族人。今乙第又坏……非计之得也。”

  2. 古代考试中的第二等。

    《旧唐书·于邵传》:“ 独孤授 举博学宏词,吏部考为乙第,在中书升甲科,人称其当。”《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以对策中犯副考 朱黄门 童蒙名, 黄门 不懌,置乙第。”

  3. 即乙科。

    《旧唐书·吴通玄传》:“ 建中 初,策贤良方正等科, 通玄 应文词清丽,登乙第,授 同州 司户, 京兆 户曹。”《新唐书·选举志下》:“进士、明法,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详“ 乙科 ”。

引证解释

⒈ 别邸;别宅。

《晋书·隐逸传·杨轲》:“﹝杨軻﹞既见季龙,不拜;与语,不言,命舍之於永昌乙第。”
宋秦观《议论上》:“昔少君以甲第坏甚,於是营乙以舍族人。今乙第又坏……非计之得也。”

⒉ 古代考试中的第二等。

《旧唐书·于邵传》:“独孤授举博学宏词,吏部考为乙第,在中书升甲科,人称其当。”
《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
清王夫之《家世节录》:“以对策中犯副考朱黄门童蒙名, 黄门不懌,置乙第。”

⒊ 即乙科。详“乙科”。

《旧唐书·吴通玄传》:“建中初,策贤良方正等科, 通玄应文词清丽,登乙第,授同州司户, 京兆户曹。”
《新唐书·选举志下》:“进士、明法,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乙第的网络释义

乙第

  • 乙第,别邸,别宅的意思。出自《晋书·隐逸传·杨轲》。
  • 汉字详情

    [yi]
    部首: 106
    笔画: 1
    五笔: NNL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U
    四角: 1771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本义: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2) 同本义

    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说文》

    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白虎通》

    思乙乙其若抽。——陆机《文赋》。注:“抽也。”

    其於十母为甲乙。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史记·律书》

    (3) 又如:乙乙(难出之貌)

    (4) 第二,次一等 。如:乙部(古代群书四部分类法的第二部)

    名词

    (1) 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其日甲乙。——《礼记·月令》

    甲乙。——《淮南子·天文》注

    帝乙归妹。——《易·泰》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左传·哀公九年》

    (2) 某人

    甲乙同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甲先得举。

    (3) 又如:某甲某乙

    (4) 鱼腮骨

    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 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礼记·内则》

    (5) 虎两肋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宋· 苏轼《寄微轩》

    动词

    碾压;压抑

    西太守,乙卯金。——《后汉书》。李贤注:“乙,轧也。 述 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

    英文翻译

    second; 2nd heavenly stem

    方言集汇

    ◎ 粤语:jyut3 jyut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et7 [宝安腔] jet7 [海陆丰腔] rit7 ret7 [东莞腔] jet7 [梅县腔] jat7 [客语拼音字汇] yad5 [客英字典] jet7 [陆丰腔] jat7 [台湾四县腔] jit7 jet7
    ◎ 潮州话:ig4(ik 旧时:it)【揭阳】êg4(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筆質B開入聲開口三等眞Bʔĭĕtqit/yt
    [di]
    部首: 624
    笔画: 11
    五笔: TXH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NLH
    四角: 88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弟声。本写作“弟”。本义:次第,次序)

    (2) 同本义。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第,次也。——《小尔雅·广诂》

    书称题亦言第,因其第次也。——《释名·释书契》。按,用于书册次弟字,故又加竹。”

    楚国第。——《左传·哀公十六年》。释文:“次第也。”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 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等第(名次等级);第次(等级;次第);第老的(排行最小的);第三本《诗经》(指宋朱熹编注的《诗经传》);第六感觉(指眼、耳、鼻、舌、身五官所属的视、听、嗅、味、触觉五种感觉以外的敏锐感觉)

    (4) 大官的住宅。本指古代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也通称上等房屋为第

    北阙甲第。——张衡《西京赋》。 薛注:“馆也。”

    公大怒…出…旬乃还第。——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第宇(官邸);第舍(宅第,住宅);第室,第屋(第宅);第馆(第宅);府第;宅第;私第;门第;进士第

    (6) 科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的功名

    十余年,书生用(因)甲第为相国。——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及第;落第;不第

    动词

    品第;评定 。如:第名(评定名次);第目(犹品第);第功(评定功劳等次);第品(评定品级;评定高低)

    代词

    〈方〉∶这 。如:第位(这位);第塔(方言。这里);第歇(方言。现在;此刻)

    副词

    (1) ∶这

    (2) 仅;只;只是;尽管;只管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明史·海瑞传》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英文翻译

    sequence, number; grade, degre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6
    ◎ 客家话:[陆丰腔] ti5 [客英字典] ti5 [台湾四县腔] ti5 [宝安腔] ti3 [沙头角腔] ti5 [梅县腔] ti5 [海陆丰腔] ti5 [东莞腔]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4
    ◎ 潮州话:doiⁿ6 [饶平、揭阳、潮阳]do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特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deh/deydʰi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