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
词语释义
乙状结肠
(1) 降结肠和直肠之间肠的缩窄弯曲部,在真骨盆边缘处终于直肠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结肠的一部分,与降结肠相连,在左髂骨附近,形成‘乙’字形,下连直肠。也叫S状结肠。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这种形式的肿瘤通常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并且往往造成阻塞。
2、尽管只有2.7%的病人等待这么长时间,这些病人中有8.6%是等待结肠镜检查,8%是等待乙状结肠镜检查以及其他癌症诊断检查。
3、同样,等待6周以上接受乙状结肠镜检查的病人数量由87猛增至1199,在同时期内等待心脏超声检查的病人数量由574增加到了2034.
4、直肠癌是包括齿状线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之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5、组织,膜蛋白,成年正常人,乙状结肠。
6、组织,核蛋白,成年正常人,乙状结肠。
7、组织,总蛋白,成年正常人,乙状结肠。
8、组织,膜蛋白,猴(猿猴)成体正常,乙状结肠。
9、其他的病史包括高血压,6年前因憩室病行部分乙状结肠切除术。
10、它向下行走,然后向左为直肠上部、乙状结肠、降结肠,以及左横结肠的不同部分提供血流。
11、溃疡恶化,最终该女患经受了乙状结肠袢式造口术。
12、组织,核蛋白,猴(猿猴)成体正常,乙状结肠。
13、组织,总蛋白,猴(猿猴)成体正常,乙状结肠。
14、研究者定义末端肠道为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他们根据最恶化的损伤将每一肠段分类;
15、组织,细胞质蛋白,成年正常人,乙状结肠。
16、因为操作容易且不需要全身性麻醉,软式乙状结肠镜曾有过使用率愈来愈高的趋势。
17、所有超过50岁的人都应该每10年进行一次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或者每五年做一次钡剂灌肠或者可屈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每年也可做一次血液检查。
18、整体而言,50岁以上者接受大肠镜或者乙状结肠镜检查的比率从50%增加到69%。
19、图3。乙状结肠粘膜下癌EMR切除,术后追加外科肠段切除。
20、我们作憩室之楔状切除后,其乙状结肠作直接逢合。
21、肿瘤无法切除行乙状结肠或横结肠造瘘15例。
22、有一股少用软式乙状结肠镜的趋势正在成形。
23、研究人员确定了各种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包括大便阴血实验(FOBT)、可屈性乙状结肠镜、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检查。
24、组织,细胞质蛋白,猴(猿猴)成体正常,乙状结肠。
25、发明可弯曲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以发现和切除癌前增生病变。
26、结论:应用“血管定位法”使乙状结肠人工阴道成型术变得简便、易掌握。
27、另一方面,乙状结肠镜检查,只发现约三分之二的大肠异常生长;
28、笔者报道了12例直肠癌乙状结肠造口术后放射治疗患者的护理。
29、笔者对水作灌肠造影剂的应用价值以及直肠或乙状结肠癌的CT表现和CT分期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30、目的为了促进乙状结肠癌梗阻一期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愈合。
乙状结肠的网络释义
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本义: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2) 同本义
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说文》
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白虎通》
思乙乙其若抽。——陆机《文赋》。注:“抽也。”
其於十母为甲乙。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史记·律书》
(3) 又如:乙乙(难出之貌)
(4) 第二,次一等 。如:乙部(古代群书四部分类法的第二部)
名词
(1) 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其日甲乙。——《礼记·月令》
甲乙。——《淮南子·天文》注
帝乙归妹。——《易·泰》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左传·哀公九年》
(2) 某人
甲乙同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甲先得举。
(3) 又如:某甲某乙
(4) 鱼腮骨
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 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礼记·内则》
(5) 虎两肋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宋· 苏轼《寄微轩》
动词
碾压;压抑
西太守,乙卯金。——《后汉书》。李贤注:“乙,轧也。 述 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et7 [宝安腔] jet7 [海陆丰腔] rit7 ret7 [东莞腔] jet7 [梅县腔] jat7 [客语拼音字汇] yad5 [客英字典] jet7 [陆丰腔] jat7 [台湾四县腔] jit7 jet7
◎ 潮州话:ig4(ik 旧时:it)【揭阳】êg4(e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乙 | 於筆 | 影 | 質B開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臻 | 眞B | ʔĭĕt | qit/y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爿(
)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2)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状,犬形也。——《说文》
且曰献状。——《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
凡铸金之状。——《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
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郦道元《水经注》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状类(形似);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
(4) 情形;状况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
欲死秦军状。——《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状语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巡抚状闻。——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巴陵胜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绘败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景状亦近。——蔡元培《图画》
(5) 又如:现状;状容(形态);状候(情况;状态)
(6) 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 。如:奖状;委任状
(7) 行状,记述死者事迹的一种文体,属于传记类
敢以状私于执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8) 又如:状略(行状的大略);状式(行状的格式)
(9) 诉状
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状头(原告人);状儿(状子;起诉书);告状;状呈(即状子);状告(递状控告)
(11) 书信
是以前状辄述鄙城,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
(12) 容貌,面貌
妾无状。——《汉书·东方朔传》。注:“形貌也。”
不韦使 楚服相见,王后悦其状,高其智。——《战国策·秦策》
(13) 礼貌 。常与“无”连用,“无状”即没有礼貌之意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 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史记·项羽本纪》
动词
(1) 陈述
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庄子·德充符》
再思此言,自状其短,观过知仁,亦足称也。——洪迈《容斋四笔》
(2) 描绘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文心雕龙》
(3) 又如:状物(描绘事物);状写描绘
(4) 描摹
遂以五可之容颜发肤,神情态度,口写而手状之。——《聊斋志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jiē
动词
植物生长果实 。如:结瓜;开花结果
形容词
(1) 坚硬;牢固 。如:地很结
(2) 健壮 。如:结实
(3) 另见
jié
名词
(1)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 。如:解结;蝴蝶结;装饰结
(2) 旧时向官府承担责任或承认了结的书面的字据 。如:保结;具结;印结;甘结;结状(旧时向官府出具的表示证明、担保或了结的文书)
(3) 关键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4) 被联结的状态 。如:生长结;p-n结
(5) 通“髻”。总发,挽发而结之于顶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楚辞·招魂》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治铸,贾魋结民,富埒卓氏。——《汉书·货殖传》
两人皆胡服椎结。——《汉书·李陵传》
形容词
(1) 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
意有所郁结。——司马迁《报任安书》
(2) 牢固
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陈寿《三国志》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