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正言辞

yì zhèng yán cí [yi zheng yan ci]

词语释义

“义正言辞”是一个典型的错别词,正确的成语是“义正辞严”或“义正词严”。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守赵敷文》(张孝祥)

义正言辞造句

陈磊义正言辞,慷慨激扬的宣誓着。
指着墙下的尸体,许安义正言辞装模作样道“哼!区区鞑虏,竟然敢在我汉人的疆域嚣张!我汉人里面英雄辈出,杀你不如土鸡瓦狗一般!”。
詹益彬义正言辞的态度和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工作作风有力的震慑了该老板,最终使其理亏心虚,向正义低头,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消解了。
可惜的是,袁天生正在义正言辞、气势非凡的“指点”。
老师如法官,判案斩钉截铁义正言辞!
飘无踪这几天成天吊着独角飞虎王或者蝎尾狮,慷慨激扬、义正言辞地发表了一大通声情并茂的演讲。
缪泉一席话义正言辞,有根有据,掷地有声,处处敲打在众人心中,犹如晨钟暮鼓。
奥巴马的预算"将会使我们税法的效力大打折扣",他义正言辞,仿佛引经据典,"它会使我们的公司在全球市场下更难生存,使人们更难储蓄养老,而且它还将刺激我们的外债成倍地增长。"。
吃完饭,我拦下一辆出租车回家,屁股还没坐稳,只见司机扫了一眼后视镜,就开始义正言辞的警告我不要磨损他的宝贝后座,一路上絮絮叨叨了不止一次,而是三次!
声色俱厉!义正言辞!好家伙,王强此时的架势就跟谁践踏了他的自尊一般,异常的严肃。
江育民义正言辞的说道,“这个洞穴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必须要做好守备工作,我准备用一天的时间在周围挖上几个陷阱!”。
第二是胡名向满清纳贡称臣,并裁军,期间不得兴建水师等新增军种;裁军这条胡名昨天义正言辞的和左仲明摊牌了,想也别想。
而花絮后半段更轻松欢乐,石兆琪老师义正言辞的时候多次、吴京立正回答领导时“下面的词不顺了”等搞笑画面也被一一收录。
王东生凛然正气,不畏强权,义正言辞,说的话又字正腔圆,好似句句属实一般。
谢敏振是义正言辞,心无愧怍,媒体却不敢附和,一时倒显得声寂音孤。
一番话说的铿镪顿挫、义正言辞,直接把满者伯夷的攻击定性为见钱眼开、夺宝杀人的强盗行径。
杜大哥这么义正言辞的话引起了围观者的拍手称好,这时候倒显得我是那种苞苴公行之人了。
林君义正言辞的说道,他那大偷大摸的行为被他这么一讲到时变得秉公无私了。
可悲这货之前还义正言辞的数落老赵,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高风离面色刚毅,义正言辞,正气浩然,浑身是胆,以理据争,在气场上丝毫不落下风。

汉字详情

[y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Y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
四角: 400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宋本广韵

zhèng,zhēng [zheng]
部首: 447
笔画: 5
五笔: GH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YL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zhēng

名词

(1)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 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2) 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3) 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词

(1) 通“征”

(2)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3) 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4) 另见 zhèng

zhèng

形容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 同本义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泰山正南。——清· 姚鼐《登泰山记》

正则无景。——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斫其正。

(3) 又如: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正屋);正阳(日中之气);正锋(中锋);正院(正中的院子);正分(正半,恰好一半);正胁(三分牲牛之胁,中胁为正胁);正位(中正之位);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端庄的情态)

(4) 图形各边、角都相等 。如:正印(正方形的官印);正方形;正多边形;正方体

(5) 正直,正派

平心持正。——《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正人君子;忠正;廉正;正明公道(正大光明,不偏私);正明交易(正大光明的事);正士(正直之士);正人(正直的人;品行端正的上等人)

(7) 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古书之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正而不至焉。

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正:纯;丹:朱砂。)——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正一(纯真之一);正意(纯正的心志);正黑(纯黑色);正风(纯正的民歌;纯正的风气);正性(纯正的禀性);正味(纯正的滋味);正青(纯青)

(9) 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正职;正角;正团长;正房大院(院落中的主要房舍及较大活动场所);正赋(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

(11) 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12)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条儿(比喻正经、非淫乱之事);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13) 有关正电,由正电组成,或带正电 。如:正电子;正离子

(14) 代数上为正号;大于零的 。如:正数;正号

(15) 正点 。如:十二点正;正午

(16) 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

(17) 又如:这张纸正好都很光洁

动词

(1) 通“整”( zhěng)。使正;整理;端正

立必正方,不倾听。——《礼记·曲礼上》

正尔容。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2) 又如:正家(端正家风);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3) 整治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

(4) 又如:正世(整治世道);正域(整治封疆);正治(治理;整治)

(5) 纠正;改正,匡正

以正晋国。——《国语·晋语》

正法则,选贤良。——《荀子·王制》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左传·隐公十一年》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正身以黜恶。——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又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7) 正法,治罪

贼杀其亲,则正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8) 决定,考定

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名词

(1) 官长;君长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书·说命下》

(2) 又如:正受(编制以内的官员);酒正(酒官之长)

(3) 正常情况,正命,正常寿限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王充《论衡》

(4) 嫡长子,与“庶”相对

诸侯与正而不贤也。——《谷梁传》

(5) 妻,旧时代敬称人妻为“令正”

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房玄龄《晋书》

(6) 又如:正头娘子(正妻;大娘子);正头妻(正式的、合法的妻子);正夫人(嫡妻,正房夫人);正嫡(正室,嫡妻;又指正室之子)

(7) 道理,规律

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8) 通“政”。政治,政事

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尚书大传·皋繇谟》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9) 通“证”。凭证,证据

必有正焉。——《仪礼·士昏礼》

指九天以为正兮。——《楚辞·离骚》

指苍天以为正。——《楚辞·九章·惜诵》

(10) 姓

副词

(1) 正好,恰好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没理处(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正未有艾(正无穷期);正如你所说的;大小正合适;正要(刚要;正预备)

(3) 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中儿正织鸡笼。——宋· 苏轼《浣溪沙》

见王夫人正和 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红楼梦》

(4) 又如:正然(正在);正下着雪

(5) 仅;只

乃自吴寻二 陆, 平原不在,正见 清河。——《世说新语·自新门》

(6) 端正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7) 方,刚刚

我思舜,正郁 陶。——《史记·五帝本纪》

(8) 公然;显然

正告天下。——《史记·苏秦列传》

(9) 总是

何以正善人少而恶人多。——《世说新语》

代词

(1) 这么;这样

今年怎正利害?——《老残游记》

(2) 又如:怎正大;怎正多

(3) 另见 zhēng

英文翻译

right, proper, cor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zeng3 zing1 zing3
◎ 客家话:[东莞腔] zin5 zang1 ziang5 [海陆丰腔] zhin5 chang5 | chang1 [梅县腔] zhang1 zhang5 zang5 zhin5 [宝安腔] zin5 | zang1 | zang5 [客英字典] zhin5 chang5 | chang1 [沙头角腔] zin5 zang1 zang5 [陆丰腔] chang1 zhin5 [客语拼音字汇] zang1 zang4 zin4 [台湾四县腔] tsiin5 zang5 | zang1 [梅县腔] zen5
◎ 潮州话:之影3 之影1 ,zian2(chiáⁿ) zian1(ch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諸盈清開平聲開口三等jĭɛncjeng/tjeng
yán [yan]
部首: 713
笔画: 7
五笔: YY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MMR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speak, say

方言集汇

◎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語軒元開平聲開口三等ngianŋĭɐn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