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士

yì shì [ yi shi]
繁体 義士
注音 一ˋ ㄕ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义士 yìshì

(1) 具有高尚的道德原则或有节操、情操的或有武士风度的人

嗟乎义士。——《汉书·李广苏建传》
high-minded man

(2) 支持正义、维护正义的人,支持公正的人

person who upholds justice

(3) 有正义感的人,行为正当的或公正的人;有操行、明辨是非的人

righteous man

词语解释

  1. 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

    《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雒邑 ,义士犹或非之。”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宋 苏轼 《大臣论上》:“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

  2. 指侠义之士。

    《战国策·赵策一》:“ 赵襄子 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唐 司空图 《冯燕歌》:“ 魏 中义士有 冯燕 ,游侠 幽 并 最少年。”

  3. 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 熹平 元年,义士门生 沛国 萧刘定兴 立。” 清 翟灏 《通俗编·释道》:“ 汉 《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 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 汉 碑所称义士也。”

  4. 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 义民 ”。

引证解释

⒈ 恪守大义、笃行不苟的人。

《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汉刘向《列女传·楚接舆妻》:“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宋苏轼《大臣论上》:“天下不幸而无明君,使小人执其权。当此之时,天下之忠臣义士莫不欲奋臂而击之。”

⒉ 指侠义之士。

《战国策·赵策一》:“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唐司空图《冯燕歌》:“魏中义士有冯燕,游侠幽并最少年。”

⒊ 旧指出钱赞助刻碑的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兴立。”
清翟灏《通俗编·释道》:“汉《曹全碑》阴:义士某千,义士某五百。义士盖但出财之人。今人出财布施皆曰信士。 宋太宗朝避御名,凡义字皆改为信。今之信士,即汉碑所称义士也。”

⒋ 旧时官吏把其离任后来到其原辖地的士民,称为“义士”。亦称“义民”。

义士的国语词典

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

义士的网络释义

义士

  • 义士,指守义不苟或品行超凡的人;出财布施,慷慨乐助的人。见《左传·桓公二年》:“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 义士造句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
    取于为富不仁之徒,用于贫困无依之辈,非但无愧于心,且是仁人义士的慈悲善举,儒家佛家,其理一般。
    听闻荆襄召义士以保疆场,刺子弟以补军伍。
    你等竖子,不思大汉两百余年世代恩泽,竟做伪皇走狗肆意欺凌百姓、捕杀忠臣义士。
    我早年杀人还少了吗?这些人都是忠臣义士,杀得越多,反抗的人就越多。
    想当年多少忠臣义士,皆奋身不顾,倾家不顾,刀锯鼎镬不顾,覆宗灭族不顾……可谓忠骨可碎,丹心不腐!
    世人奸诈之徒多,而仁人义士少;轻诺寡信者多,坚持信义的少。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偌大睢阳岂无义士?待我亲去劝谕他们一番,自然有几家输助。
    咨有山东义士仇元和一名,诚心投靠,愿说服现押于狱中之敌酋刘元先共保我大金,持此谕,提刘元先出牢,不得违忤。
    忠节令图,君子高行;屈节附逆,义士所耻。
    不忘故主,来去分明,真是天下第一义士,我前已许约,未便失信,听他自去,不必追还了!
    饭毕,昨晚与乔五同去薛家庄的那个年轻公差拿来一副镣铐,问乔五是否给李茂戴上,乔五道“这是去贼救人的义士,戴什么镣铐?”。
    这是在明代厂卫横行的时候,大侠柳啸云侠肝义胆,拯救忠臣义士的传奇。
    王克功拿出专为周占先创作的对联“沥胆披肝真义士,临危救命大恩人”和一首五律送给他。
    虽义士逸民跋涉岭海,冀振冠裳之沉沦,续祚胤于一线,前仆后起,相继不绝。
    你们分别去找各自认识革命人士或反清义士,把他们集中约到宏盛酒楼。
    他正要说,忽想到这里人多嘴杂,柴进那些庄客又少有什么高风亮节义士,只怕秘密泄露,不觉闭口不说。
    一救仁人义士,二救孝子贤孙,三救节妇贞女,四救受苦黎民。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忠臣义士尤所为植发冲冠,椎胸而雪涕者也。

    汉字详情

    [y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Y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
    四角: 400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宋本广韵

    shì [shi]
    部首: 329
    笔画: 3
    五笔: FG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M
    四角: 40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如:将、士、相

    动词

    作官。通“仕”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6 [梅县腔] se5 [东莞腔] su3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3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鉏里上聲開口三等dʒʰĭəzrix/d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