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背亲

yì bù bèi qīn [yi bu bei qin]

词语释义

《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

义不背亲 (yì bù bèi qīn)解释:背:违背。讲仁义之人是不违背父母意愿的。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

汉字详情

[y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Y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K
四角: 400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right conduct, righteous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宋本广韵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bèi,bēi [bei]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UXEF
姓名学:
仓颉: LPB
四角: 12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人用脊背驮

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州。——罗邺《雁》

(2) 又如:背粮食;背头(男子头发由鬓角起都向后梳的发式);背锅(方言。驼背)

(3) 负担;承受 。如:背了一身债;背利(负担很重的或长期的利息);背罪(承担罪责)

(4) 另见 bèi

英文翻译

back; back side; behind; betray

方言集汇

◎ 粤语:bui3 bu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oi5 poi5 (ba2) [陆丰腔] boi5 [沙头角腔] boi5 poi5 [宝安腔] boi5 | poi3 [海陆丰腔] boi5 poi6 (ba2) [客英字典] boi5 poi5 [梅县腔] poe.3 poe.5 bi5 [客语拼音字汇] ba2 boi4 poi4 [东莞腔] boi5 po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蒲昧去聲合口一等buaih/buoybʰuɒi
qīn,qìng [qin,qing]
部首: 225
笔画: 9
五笔: US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TD
四角: 00904

详细解释

qīn

形容词

(1) (形声。从见,亲( shēn)声。“见”与“至”义相通。本义:亲爱)

(2) 同本义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亲,近也。——《广雅》

同人亲也。——《易·杂卦》

亲者属也。——《礼记·大传》

人之亲其兄之子。——《孟子》。注:“爱也。”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韩非子·爱臣》

我有亲父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我有亲父母。

(3) 又如:亲父(生父);亲爹(亲父);姑表亲;亲如一家;亲心(亲爱之心;父母爱护子女之心);亲厚(亲爱并加以厚待)

(4) 亲密。与“疏”相对

王无亲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亲臣(亲近可信的臣下);亲懿(亲密的朋友。同亲友);亲比(亲近依靠);亲附(亲近附从);亲幸(皇帝或国君对臣子的宠爱)

(6) 准,准确

搭上弓弦,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水浒全传》

(7) 又如:亲切(准确;真切)

(8) 通“新”。更新

亲臣进而故人退。——《韩非子·亡徵》

(9) 通“辛”。艰苦

体五道之亲苦。——《王妙晖等造像记》

名词

(1) 父母。也单指父亲或母亲

亲,父母也。——《礼记·奔丧》注

冯公子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见其亲。——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双亲;亲心(父母亲爱护子女之心;子女思念双亲之心);亲丧(父母之丧)

(3) 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禄勋,合亲,任良。——《左传·昭公十四年》

畔主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诗

(4) 又如:亲难转债(亲人之间难于借债。比喻愈是亲人愈难求得帮助);亲党(亲属);亲契(亲朋);亲识(亲朋等熟识者)

(5) 亲密的、可靠的人

轻则失亲。——《左传·僖公五年》。注:“党援也。”

(6) 又如:亲兵;亲失(失其所应当亲近的人);亲委(宠信);亲习(亲近熟悉的人);亲渥(情分深厚的人)

副词

(1) 亲自,亲身

亲枉车骑。——《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亲见忠烈。——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亲往颐和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亲秉旄钺(亲自统率军队);亲炙(亲见);亲迎(古代婚姻六礼之最后一礼。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亲任(亲自担任)

动词

(1) 亲近;接近

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

无使土亲肤。——《孟子·公孙丑下》

诸侯亲之。——《国语·晋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不能离死命而去亲他主。——《韩非子·用人》

(2) 又如:亲傍(亲近;套近乎);亲香(亲炙。亲热)

(3) 用嘴唇或脸、额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亲切 。如:她亲了亲孩子;亲他妻子的嘴唇和婴儿的脸蛋

(4) 另见 qìng

qìng

(2) 另见 qīn

英文翻译

relatives, parents; intimate the hazel nut or filbert tree a thorny tree

方言集汇

◎ 粤语:can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