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巧匠施工,不露斤斧。”
成语用法
不露斤斧作谓语、定语;用于工艺品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lòu
动词
(1) 显出;冒出 。如:露刃(刀剑出鞘);露光;露相;露白(露于外。白:银子)
(2) 另见
lù
名词
(1) (形声。从雨,路声。本义:露水)
(2) 同本义
露,润泽也。——《说文》。段注:“泽与露叠韵。五经通义曰:和气津凝为露。蔡邕月令曰:露者,阴之液也。按,露之言胪也。故凡陈列表见于外曰露。” 朱曰:“士气津液从地而兴,若薄以寒气,即结而为霜。”
阳气胜则散为雨露。——《多戴礼记·曾子天圆》
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3) 又
白露未已。
朝露待日晞。——《乐府诗集·长歌行》
人生如朝露。——《汉书·李广苏建传》
(4) 又如:雨露(雨和露。比喻恩惠);露草(沾露的草;植物名);露师(军队蒙受风霜雨露,住宿在外);露水姻缘(短暂的、不正当的男妇关系)
(5) 水气
白露横江。——苏轼《赤壁赋》
(6) 糖浆,糖汁。如:果子露;玫瑰露;荷叶露
(7) 滋润;恩泽 。如:露雨(比喻恩泽);露脸(比喻脸如露珠般晶莹润泽)
(8) 通“路”。道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邶风·式微》
朝群臣于露门。——《周书·武帝纪上》
动词
(1) 显露;显现在外
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文选·扬雄·长杨赋》
都邑露。——《荀子·富国》。注:“谓无城郭墙垣。”
乃露布上书。——《后汉书·李云传》。注:“露布,谓不封也。”
止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袒胸露乳。——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赤身露体;藏头露尾;抛头露面;露白(财宝被人看见);露天生意(〈方〉∶摆摊卖货);露堂(室外;露天);露止(栖宿在屋外或野外);露立(露天站立);露布(指不封口的公文或布告)
(3) 滋润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诗·小雅·白华》
(4) 庇护
智子之道善矣,是先生覆露子也。——《国语》
(5) 败坏
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左传》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u5 [沙头角腔] lu5 [陆丰腔] lu5 [海陆丰腔] lu5 [梅县腔] lu5 [东莞腔] lu5 [台湾四县腔] lu5 [宝安腔] lu5 [客语拼音字汇] l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路 | 洛故 | 來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loh/luh | l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形。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2) 同本义 。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今,斫木斧也。——《说文》。段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
于是乎丌釿锯制焉。以釿为之。——《庄子·在宥》
皆执利兵,无者执斤。——《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不夭斤斧。——《庄子·逍遥游》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斤斧(斧头);斤墨(斧头与墨斗);斤凿(斧头与凿子)
(4) 古代一种似锄但比锄小的农具
恶金以铸锄、夷、斤…——《国语》
动词
(1) 砍削,砍杀
不斤不斧。——皮日休《河桥赋》
横斤山木。——《南史·宋测传》
(2) 又如:斤削(砍削);斤迹(斧头削砍的痕迹);斤械(用斧砍削)。又指对文字的删削修饰。如:斤正(斤斧,斤削。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3) 过分计较 。如:斤斤较量(在琐碎的小事上过分计较)
量词
(1) 也作“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
十六两为一斤。——《汉书·律历志》
四十斤金椎。——《史记·魏公子列传》
千余斤。——唐· 白居易《卖炭翁》
四五十斤。——明· 魏禧《大铁椎传》
市肉二斤。——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斤两(计算重量的单位);斤重(重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gin1 [海陆丰腔] gin1 [梅县腔] gin1 [沙头角腔] gin1 [客英字典] gin1 [陆丰腔]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n1 [宝安腔]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斤 | 舉欣 | 見 | 欣 | 平聲 | 文 | 開口三等 | 欣 | 臻 | kion | kĭə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2) 同本义
斧,斫也。——《说文》
丧其资斧。——《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
既破我斧。——《诗·豳风·破斧》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斧柯(斧柄;斧头与斧柄;做媒);斧脑(斧之背);斧砧(古代刑具);斧绣(持斧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
(4) 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
斧谓之黼。——《尔雅·释器》
加斧于椁上。——《礼记·檀弓上》
天子负斧依。——《礼记·明堂位》。注:“斧依,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
负斧扆。——《文选·张衡·东京赋》
(5) 又如:斧藻
动词
(1) 用斧子劈、砍或破开
公怒,斧其门。——《聊斋志异》
(2) 又如:斧木
(3) 删改;修饰 。如:斧琢(以斧削琢。请人修改诗文的谦辞。亦喻指诗文过分修饰雕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u3 [沙头角腔] bu3 [客英字典] bu3 [海陆丰腔] bu3 [东莞腔] bu1 fu3 [陆丰腔] bu3 [客语拼音字汇] bu3 [台湾四县腔] bu3 [宝安腔] b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甫 | 方矩 | 幫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pĭu | pyox/piu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