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赀

bù zī [bu zi]
繁体 不貲
注音 ㄅㄨˋ ㄗ

词语释义

见“不訾 ”。

词语解释

  1. 见“ 不訾 ”。

引证解释

⒈ 见“不訾”。

不赀的国语词典

数量极多,无法计量。《晋书.卷四七.傅玄传》:「不得其人,一日则损不赀,况积日乎!」也作「不訾」。

不赀的网络释义

不赀

  • 不赀,读音bù zī,汉语词语,指无从计量,表示多或贵重(多用于财物)。
  • 不赀造句

    你应珍惜不赀之躯,力求为人民多做些贡献。
    这段过程所费不赀,而且很痛,有时还无法完全移除刺青,让皮肤原本的刺青处留下一块白点。
    高宗第一次南巡,便觉挥霍不赀,厥后南巡复数次,劳民费财,可想而知。
    然而申请专利权与洽谈制造商所费不赀,而且旷日费时,所以对于试图改善义肢的截肢患者来说,他们的构想通常只能闭门造车。
    花了两三千元后,包厢门一关,好戏开锣,各式游戏都所费不赀。
    不按规律办事,怎么不招来不赀之损呢!
    我现在正考虑自己采购一支,然而它们所费不赀,所以我想要确定到底可否投资。
    中世纪城邑修建石道所费不赀,但良好路面状况令军队和商旅都能迅速通行。
    当瑞郎的升势是由外部因素而起,决策者深知单边干预的代价所费不赀,且效果有限。
    如果你想要这件古董,我可以卖给你,不过所费不赀。
    早期由于许多冬季运动并不十分普及和旅行所费不赀的缘故,很少国家派运动员参与刚开始几届的冬奥赛事。
    盖大都人众,所取宏多,故虽负贩之资亦至不赀也。
    除了有后勤难题外,这类预示性研究也花费不赀,需要数千万美元。
    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
    熙宁末,以熙、河连岁用兵,仰给支度,费用不赀,始置是司。
    就是因为铁氟龙比聚乙烯更易于传递更多细微与周遭的讯息,故其价格所费不赀。
    专家们称推广新的货币符号可能所费不赀。
    这个问题所费不赀,而且我们的许多系统都要面对这种复杂性,这样花销更是多得多了。
    通用汽车表示,其销量彰显了该公司降低所费不赀的促销,并以较平衡产品阵容建构气势所取得的进展.
    但是让这些图书馆的运行也所费不赀。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zi]
    部首: 401
    笔画: 10
    五笔: HXMU
    五行:
    仓颉: YPBO
    四角: 22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此声。本义:罚款。小罚改为钱财赎罪)

    (2) 同本义

    赀,小罚以财自赎也。——《说文》

    不从令者赀一甲。——《睡虎地秦墓竹简》

    (3) 汉代对未成年者征收人口税

    民不儋赀钱二十二。——《汉律》。按,七岁至十四岁不任傜役,出赀钱二十三,所谓头钱也。

    (4) 又如:赀课(赋税)

    (5) 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

    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齐民要术》

    (6) 又如:赀计(计量;计算);赀算(计算)

    名词

    (1) 假借为“资”。财货

    赀,货也。——《广雅》

    赀,财也。——《苍颉篇》

    以赀为骑郎。——《史记·张释之冯唐传》

    龙闻言颇嘉其孝,常给赀以赡之,令之勤读。——《包公案》

    盖棺之日,囊无余赀。——《明史》

    (2) 又如:捐赀(捐助资财);赀郎(汉代富家弟子因家财多得拜为郎);赀财(钱财);赀产(财产)

    (3) 价,价格

    布织财物,皆立其赀。——《管子》

    (4) 匈奴对奴婢的称呼

    匈奴名奴婢为赀。——《三国志》注引《魏略》

    (5) 又如:赀虏(古时对匈奴的蔑称)

    英文翻译

    property; wealth; to count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