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2) 同本义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汉· 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庄子·秋水》
(4) 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5) 又如:负羽(背负弓箭);负弩(身背弓矢);负鼓(背着鼓);负薪(背负薪柴);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负樵(背柴)
(6) 背倚,背靠着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7) 又如:负河(依傍黄河);负暄(冬天晒太阳取暖);负立(靠墙站立);负海(背靠大海);负席(背对席位)
(8) 抱持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书》
(9) 又如:负羁手执马络头;负锡(手持禅杖);负托(抱恃)
(10) 抱有;具有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少年负志气。——唐· 刘禹锡《学阮公体》
(11) 承担,担当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又如:负责任;负输(装载运输);负舟(承载舟船);负任(担负重任);负官(身负官职)
(13) 背弃,违背
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 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14) 又
又恶负约。
(15) 又如:负诺(违背诺言);负义(背弃恩义);负心妄加(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负盟(背弃盟约);负违(违背,违反)
(16) 欠债;欠缺;缺少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17) 又如:负进(欠债);负券(负债字据);负偿(欠债)
(18) 失败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19) 又如:负败(失败;受挫折);负失(损失)
(20) 享有 。如:负名(享有盛名);负誉(享有声誉);负携(抱负提携);负愧(抱愧);负奇(胸怀奇志)
(21) 蒙受
且负下未易居。——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刘基《赠周宗道》
(22) 又如:负屈衔冤(受到冤屈);负讥(受到讥刺);负谤(蒙受责难);负霜(受霜;带霜);负忧(遭受忧患)
(23) 加 。如:负装(装载);负衔(驾车);负驮(驮载东西);负轭(驾车);负乘(负载,乘坐)
(24) 辜负;对不起人
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战国策·齐策四》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 又如:负国(对不起国家);负恩(忘恩;背恩);负负(对不起、对不起);负咎(抱愧)
(26) 通“赔”(
)。赔偿;补偿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韩非子·说林下》
(27) 失掉 。如:负职(失职);负声(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负实(失实);负期(失期)
形容词
(1) 小于零的 。如:负数
(2) 得到电子的 。如:负电;负极;负高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2) 同本义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 扯裂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 分开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 距离;离开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 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代词
(1)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则。就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形容词
(1)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 白色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助词
(1)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i1 [客英字典] sii1 [宝安腔] su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陆丰腔] sii1 [梅县腔] se1 [东莞腔] su1 [海陆丰腔] si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斯 | 息移 | 心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sĭe | si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2)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
百谷草木丽乎土。——《易·彖传》
禹敷土。——《书·禹贡》
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周礼·大司徒》
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
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不若燔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土粉(粉刷墙壁用的白垩土);土力(土壤肥沃的程度);土化(施肥使土壤肥沃);土坷拉(土块);土山(泥土堆积成的山);土城(土筑之城);土堡(用土石筑成的碉堡);土堰(土筑成的拦水坝);土阶茅屋(谓居住俭朴)。又指炼金术者的四大元素之一和五行之一。如:水、火、木、金、土
(4) 土地
甘食其土之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土工(从事挖土埋人工作的人);土宇(土地住宅);土田(土地田畴);土功(治水土的工程);土作(土木工程);土薄(土地硗薄);守土有责;土公(土地神)
(6) 尘土 。如:土雨(飞扬的尘土);他鞋上都是土
(7) 领土,国土
天府之土。——《三国志·诸葛亮传》
北土禾平。——《资治通鉴》
能守其土。——宋· 苏洵《六国论》
守土吏或降。——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8) 又如:土疆(领土);土境(领土,国土)
(9) 乡土,居处。某人的出生地、出身地、居住地或国籍地 。如:故土;土棍(地方上的无赖、地痞);土团(乡里的自卫组织);土豪(乡里仗势欺人的人);土风(乡土歌谣);土思(思念故乡);土宇(乡土和屋宅)
(10) 坟墓 。如:土眼(坟);土中人(坟中人);土中宅(坟墓);土骨堆(坟)
(11) 烟土,粗制的鸦片 。如:土栈(贩运、囤积鸦片烟的商行);运土
(12) 平原,平地 。如:土国(地处平原的国家)
(13) 田
土,田也。——《尔雅》。郝懿行义疏:土为田之大名,田为已耕之土。对文则别,散则通也。
(14) 中医学上指脾
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儒林外史》
(15) 土地神。后作“社”
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16)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分布在青海省及甘肃天祝等地
(17) 姓
形容词
(1) 本地的;本国的;地方的 。如:土兵(地方兵;民兵);土帮(当地人结成的团伙);土货(本地出产的货品);土酥(本地产的酒);土音(本地语音);土兵(地方兵)
(2) 指民间延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区别于“洋”)。如:土栈(经营土特产品的商行);土造,土制(土法制造);土法;土纸
(3) 属于或关于普通语言的 。如:土白(土话;方言);欧洲的几种土语
(4) 俗气的,不合潮流的。如:土头土脑;土里土气的
动词
(1) 测量土地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周礼·地宫·大司徒》
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周礼·考工记·玉人》。郑玄注:土,犹度也。
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谷梁传·僖公四年》
(2) 吐
土,泻也。——《广雅》。王念孙疏证:土之为言吐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tu3 [陆丰腔] tu3 [梅县腔] tu3 [东莞腔] tu3 [客英字典] tu3 [宝安腔] tu3 [沙头角腔] tu3 [台湾四县腔] tu3 tu2 [海陆丰腔] tu3 tu2
◎ 潮州话:tou2(thó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土 | 他魯 | 透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tʰu | thox/thu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