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訾诟耻

bù zī gòu chǐ [bu zi gou chi]

词语释义

《越人歌》

不訾诟耻,拼音bù zī gòu chǐ,是指不因我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越人歌》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zī,zǐ [zi,zi]
部首: 713
笔画: 13
五笔: HXY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PYMR
四角: 22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衡量;计量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2) 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3) 考虑;希求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4) 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5) 放纵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名词

(1) 通“赀”。钱财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2) 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3) 古地名 。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 訾。——《左传》

(4) 疾病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5) 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6) 缺点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7) 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8) 姓。如:訾陬(复姓)

(9)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 同本义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3) 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4) 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5) 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6) 指责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7) 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8) 另见

英文翻译

bad-mouth; criticize; defec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h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海陆丰腔] zih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1 [梅县腔] zi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即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cie/zie
gòu [gou]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RGK
五行:
仓颉: IVHMR
四角: 327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后声。本义:耻辱) 同本义

詬,謑詬耻也。——《说文》

常以儒相詬病。——《礼记·儒行》

余不忍其詬。——《左传·昭公二十年》

诟,耻辱也。——《玉篇》

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报任安书》

公以晋诟语之。——《左传》

(2) 又如:诟耻(耻辱);诟丑(耻辱)

动词

诟,骂也。——《玉篇》

曹人诟之,不行。——《左传·哀公八年》

投龟诟天而呼。——《左传·昭公十三年》

重丘人闭门而诟之。——《左传·襄公十七年。注:“骂也。”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诟怒(怒骂);诟叱(责骂呵叱);诟悖(辱骂、悖逆);诟谩(辱骂,谩骂);诟谇谣诼(辱骂斥责,造谣中伤)

英文翻译

abuse, scold, berate, insult

方言集汇

◎ 粤语:gau2 hau2

宋本广韵

chǐ [chi]
部首: 605
笔画: 10
五笔: BHG
五行:
仓颉: SJYLM
四角: 114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

(2) 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

耻,辱也。——《说文》

君不使无耻。——《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行己有耻。——《论语》

越王苦 会稽之耻。——《吕氏春秋·顺民》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语上》

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宋· 刘开《问说》

(3) 又如:无耻(不顾(知)羞耻);羞耻(不光彩;不体面);耻心(知耻之心)

(4) 羞愧

坐縻廪粟而不知耻。——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耻愧(羞愧);耻惧(羞愧恐惧)

动词

(1) 羞辱;侮辱

不醉反耻。——《诗·小雅·宾之初筵》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2) 又如:耻怍(犹羞辱)

英文翻译

shame, humiliation; ashamed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i3 [客英字典] chi3 [沙头角腔] ci3 [梅县腔] chii3 chi3 [台湾四县腔] cih3 [陆丰腔] chi3 [宝安腔] ci3 [东莞腔] c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