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

bù kěn [ bu ken]
注音 ㄅㄨˋ ㄎㄣˇ

词语释义

不肯 bùkěn

(1) ——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他不听劝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装一台辅助引擎
will not;would not

词语解释

  1. 不同意;不接受。

    《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 , 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引证解释

⒈ 不同意;不接受。

《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唐韩愈《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不肯的国语词典

不愿意。

不肯的网络释义

不肯

  • 《谷梁传·宣公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 不肯的翻译

    德语: dagegen sein, nicht bereit (sein)​
    法语: refuser (de)​

    近义词

    不肯造句

    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
    所谓“援湘”北军不肯开赴前方作战,仅负警戒后方之责,显然具有“黄雀在后”的野心。
    他这人傲骨天生,宁可辞职不干,也不肯替陈经理做违法乱纪的事。
    二大爷恐怕老来没有依靠,因此一定要招个上门女婿,养生送死,不肯将女儿嫁出去。
    人们肃立在烈士的遗像前,久久不肯离去。
    尽管老公不成材,成天花天酒地,她依然死心塌地不肯离婚。
    他很清楚这件事,但他就是守口如瓶,不肯说出真相。
    他吞吞吐吐的,不肯如实交代问题。
    在社会主义大国度里也有很多人不肯扶危济困。
    劳动时,女同学也不肯示弱,都抢着干重活儿。
    刘邦起初因韩信出身卑微而不肯重用他。
    这个人一直不肯踏踏实实工作,而靠投机钻营沽名钓誉,所以人们都很讨厌他。
    我人穷志不穷,这种嗟来之食,我宁死也不肯接受。
    听了他这一番披肝沥胆的剖白后,你难道还不肯相信他?
    他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高不成,低不就,至今仍在流浪。
    他宁肯挨打受刑,也不肯出卖同志。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而摧眉折腰。
    有骨气的人宁死也不肯遭受人格的污辱。
    平时学习不肯用功,考试想取得好成绩,这不是守株待兔吗?
    他一向刚愎自用,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肯向人移樽就教。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kěn [ken]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HEF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MB
    四角: 21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肉,从冎( guǎ)省。本义:着骨之肉) 同本义

    肎,骨间肉肎肎着也。——《说文》。俗字误作肯。

    技经肯綮之未尝。——《庄子·养生主》

    (2) 又如:肯綮

    动词

    (1) 假借为“可”。表示应允,同意

    太后不肯。——《战国策·赵策》

    留为小吏,不肯。——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肯认(认可,同意);肯可(赞成,同意);肯首(点头表示同意);肯酒(允婚酒。表示女方应允亲事)

    (3) 愿意,心甘情愿、乐意

    莫肯我顾。——《诗·魏风·硕鼠》

    客肯为靖郭君末寡人乎。——《战国策·齐策》。注:“犹可也。”

    不肯者,可以肯也。——《谷梁传·宣公三年》

    秦王不肯击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明·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大将军仁慈不肯发令。——《广东军务记》

    (4) 又如:肯干;他肯吗?肯吃苦;肯心儿(心甘情愿);肯心(心甘情愿;顺心);肯道(愿意)

    副词

    (1) 恰恰 。如:肯分(恰恰;凑巧)

    (2) 〈方〉∶表示时常、易于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红楼梦》

    (3) 又如:这几天肯下雨

    英文翻译

    willing; consent to, permit

    方言集汇

    ◎ 粤语:hang2 ho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n3 ken3 [客语拼音字汇] hen3 ken3 [客英字典] ken3 [梅县腔] hen3 ken3 [台湾四县腔] hen3 ken3 [东莞腔] ken3 [陆丰腔] ken3 hen3 [宝安腔] ken3 h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三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等登開上聲開口一等kʰəŋkhongx/qo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