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凡几

bù zhī fán jǐ [bu zhi fan ji]
繁体 不知凡幾
注音 ㄅㄨˋ ㄓ ㄈㄢˊ ㄐ一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 顾炎武《钱粮论上》:“其逃亡或自尽者,又不知凡几也。”

成语用法

不知凡几动宾式;作谓语;表示不知道有多少。

引证解释

⒈ 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清顾炎武《钱粮论上》:“其逃亡或自尽者,又不知凡几也。”
清张三礼《<空谷香>序》:“余谓海内如顾姚之事者不知凡几,不遇苕生,莫传姓氏。”

不知凡几的国语词典

数目多得不可计算。

不知凡几的网络释义

不知凡几

  • 不知凡几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zhī fán jǐ,意思是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 不知凡几造句

    正处兵荒马乱之时,饿死的人不知凡几。
    青年血气未定之男女,为此种诱惑堕落者,不知凡几。
    这个问题我跟他讨论了很久,他却不知凡几。
    倘生于蓬荜,嫁于村俗,则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
    从古至今,因为写错了字而闹出笑话或铸成大错的不知凡几。
    刹那间,血光闪动,血花飞溅,十几个人就这般死于非命,受伤者跟不知凡几。
    真正伟大的人,是由行动使他人见识其不凡之处。
    近年大练新兵,置水师与威海,屯淮军于北洋,所费国帑不知凡几。
    中国人今天得闻孔孟之教的真是凤毛麟角,但是崇拜关公的却不知凡几。
    悲剧故事让有类似命运的读者得到了安慰,原来天下的苦命人不知凡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痛苦情绪,有时还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与对策。
    按照最低要求,书评能勾起人们的兴味即可予以肯定,因为历史名著为尘垢所蒙而暂时失去光泽者不知凡几。
    计每年被掠卖者累万盈千,其中途病亡自经者不知凡几!幸而抵埠,即充极苦之工。
    自有地球以来,英雄之席卷大陆者不知凡几;自有历史以来,君主之削平邦土者亦不知凡几。
    可见魏征谏诤之事确实很多,仅太宗即位之初,就已多达二百余事,其一生进谏,更不知凡几。
    虽说自古侠以武犯禁,但草莽英雄,赤胆忠肝者不知凡几。
    我皇上爱惜人才,凡中外获咎臣工,苟心迹可原,咸荷弃瑕录用,或令戴罪立功,不知凡几。
    其散见于宋末元初各家之文集者,残山剩水之间,或明或没,读者追想其风概,累嘘而不能已者,又不知凡几。
    所以,相对于过去完全顺乎自然的情况相比,清代江南种痘术的出现和一定程度的推广,挽救了不知凡几的小生命,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
    古往今来,从事儒学研究的学者不知凡几,但一般不能称为儒者或儒家。
    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zhī,zhì [zhi]
    部首: 518
    笔画: 8
    五笔: TDK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KR
    四角: 86800

    详细解释

    zhī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6)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zhì

    (1) 古同“智”,智慧。

    英文翻译

    know, perceive, compreh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zi3
    ◎ 客家话:[陆丰腔] di1 [梅县腔] di1 [台湾四县腔] di1 zi1 [东莞腔] di1 [海陆丰腔] di1 zhi1 [宝安腔] di1 | zi5 [沙头角腔] di1 [客英字典] zhi1 di1 [客语拼音字汇] di1 ji1 zi1
    ◎ 潮州话:之埃1 多衣3 多衣1 , zai1(tsai) di3(tì)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移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ţĭetrie/tye
    fán [fan]
    部首: 214
    笔画: 3
    五笔: M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I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副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2) 凡是,一切

    凡,皆也。——《广雅》

    凡,数之总名也。——《三苍》

    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春秋繁露》

    凡有辜罪。——《书·微子》。郑注:“犹皆也。”

    凡内女之有爵者。——《周礼·春官序》

    凡所应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凡有(一切;所有);凡此(所有这些)

    (4) 总共

    计凡付终。——《管子·版法》

    凡如是十许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轩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凡六百一十六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全书凡六卷,五十章;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凡几(共计多少)

    形容词

    (1) 平常;普通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红楼梦》

    尽众人凡士。——《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平凡(平常;不稀奇);凡材(普通材料);凡常(普通,一般);凡费(平常的费用);凡等(普通人);凡浅(平凡浅陋)

    (3) 平庸

    巨是凡人。——《资治通鉴》

    (4) 又如:凡固(平庸鄙陋);凡品(平庸的人);凡曹(平庸之辈);凡恶(平庸低劣);凡短(才能平庸,见识短浅)

    名词

    (1) 纲要,概括之辞

    请略举凡,而客自鉴其切焉。——扬雄《长杨赋》

    (2) 又如:凡目(大纲与细目);凡最(总目;名目);凡要(簿书的纲要);凡号(总括的名称)

    (3) 人世间,尘世

    仙凡路阻两难留。——司空图《携仙箓》

    (4) 又如:尼姑思凡;神仙下凡;凡界(人世间);凡底(人间)

    (5) 古国名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

    (6) 凡人,普通人 。如: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凡身(凡人之身);凡胎浊骨(凡人的重浊躯体);凡胎(凡人)

    英文翻译

    all, any, every; ordinary, common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am2 [海陆丰腔] fam2 fam1 [客英字典] fam2 [陆丰腔] fam3 [梅县腔] fam2 [宝安腔] fam2 [客语拼音字汇] fam2 [东莞腔] fam2 [台湾四县腔] fam2 fam1
    ◎ 潮州话:〖huam5 (hûam) [澄海]huang5〗 〖huam6 [澄海]huan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九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符咸平聲合口三等bʰĭwɐmbyam/bvam
    jī,jǐ [ji]
    部首: 214
    笔画: 2
    五笔: MT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

    (2) 同本义

    几,坐所以凭也。——《说文》

    掌五几五席之名物。——《周礼·司几筵》。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考工记·匠人》

    几杖,所以扶助衰也。——《白虎通·致仕》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礼记·檀弓》。疏:“依神也。”

    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诗·大雅·行苇》

    (3) 又如:几杖(供老人依靠的小桌子和支撑用的手杖。古代赐几杖,表示敬老的礼节);几席(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几榻(靠几与卧榻,常用以泛指日用器具);几簟(几席)

    (4) 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几案(桌子。因几案用于办公,因以代表公牍文书);几案之才(处理公文的才能);几筵(古代称祭席与灵座;筵席,几席);几上肉(案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

    名词

    (1) 苗头;预兆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唐· 苏涣《变律》

    (2) 又如:几先(预兆,事先)

    (3) 政务。通“机”

    或问为政有几。——《法言·先知》。注:“要也。”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文心雕龙·情采》

    副词

    (1) 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

    汉之为 汉,几四十年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几死者数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几自刭死。(几,“几几乎”的省略写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通“凌”。)——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几欲先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磴几不可登。——清· 姚鼐《登泰山记》

    几自疑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几有(几乎有;具有);几首(方言。那边);几虚(几乎徒然);几几乎(几几。几乎,差不多)

    形容词

    (1) (会意。从戌。戌,兵守也。本义:细微,隐微)

    (2) 同本义

    幾,微也,殆也。——《说文》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传

    一日二日万几。——《书·皋陶谟》

    事父母几谏。——《论语》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系辞》

    (3) 危险

    本不固者末必几。——《墨子》

    动词

    (1) 接近;达到

    几,近也。——《尔雅》

    月几望。——《易·小畜》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记·乐记》

    意几乎后言。——《庄子·天地》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作此之由乎?——清· 刘开《问说》

    夫工艺非细事也,西人之神明规矩亦断非一蹴可几也。——清· 郑应《盛世危言·技艺》

    (2) 另见

    数量词

    (1) (会意,本义:微,隐微)

    (2) 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唐· 项斯《江村夜归》

    见哥哥如此分析,以为理之当然,绝无几微不平的意思。——《醒世姻缘传》

    (3) 又如:添几件衣服;给下一个人留下几朵花;几般儿(好几样,好几种;多么地;何等地);几见(极少见到);几微(一点;些微);几回价(几回家。几次地,多次地)

    (4) 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

    韩子亦无几求。——《左传·昭十六年》。注:“言所求少。”

    (5) 又如:所剩无几

    (6) 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

    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子来几日矣?——《孟子·离娄上》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几处早莺争暖树。——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其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读书者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未几,没有多久,一会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聊斋志异·狼三则》

    (7) 又如:几里路;几天;几何(多少;若干);几化(方言。多少);几多(多少);几许(多少,若干);几数(多少)

    代词

    (1)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如:不知征马几时归;几样(怎样地,多么地)

    (2) 另见

    英文翻译

    small t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gei1 ge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3 [梅县腔] g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客英字典] gi3 gi1 [宝安腔] gi3 [海陆丰腔] ri3 [陆丰腔] gi1
    ◎ 潮州话:gi2 (kí) gi1 (k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履脂A開上聲開口三等脂Akjiix/ki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