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名利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方言集汇◎ 粤语:meng4 mi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2) 同本义 利铦也。——《说文》 其利断金。——《易·系辞》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3) 又 不以兵革之利。 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韩非子·解老》 非兵不利。——宋· 苏洵《六国论》 求天下之利匕首。——《战国策·燕策》 (4) 又泛指锐利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5) 又如:利爪;利喙(尖利的嘴);利矢(锋利的箭);利口辩给(能言善辩,含贬义);利金(锋利的兵器) (6) 快;敏捷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子贡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传》 (7) 又如:利马(快马);利嗖(轻快利落);利爽(灵活敏捷);利屣(舞屣,头小而尖的鞋子);利便(伶利) (8) 吉利;顺利 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探军不利。——《资治通鉴》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9) 又如:利钝(顺利与挫折);利市酒(为祈祷好运而喝的酒);利时(吉时) (10) 有利的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资治通鉴》 (11) 重要的;要害的 怀抱利器——韩愈《送董邵南序》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 名词 (1) 利益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韩非子·五蠹》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利尽南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火器利袭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 技击利巷战。 (3) 又如:福利(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利孔(获得利益的来源) (4) 赢利;利息 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欲居之以为利。——《聊斋志异·促织》 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暴利(巨额利润);利赢(赢利;利润);利子(利息) (6) 利禄 不慕荣利。——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又如:利心(利欲之心);利端(利欲的端绪);利色(私利与情欲) (8) 财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毋示以利。——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9) 又如:利禄(财利与爵禄);利路(生财门路;钱财);利物(给优胜者的钱物;赃物) (10) 指个人的安危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胜利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 (12) 物资出产 荆州北据 汉、 沔,利尽南海。—— 陈寿《三国志》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 晁错《论贵粟疏》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战国策·秦策一》 (13) 通“痢” 轻土多利。——《淮南子·地形》 (14) 姓 动词 (1) 善于 。如:利口(善于口辩);利足(善于行走);利趾(善走);利舌(谓能言善辩) (2) 使有利。如:利他(佛教语。施益于他人);利涉(便利渡河。后世也称舟为利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 占;谋利 。如:利人妻女;损人利己(损害他人以图私利) 英文翻译gains, advantage, profit, merit
方言集汇◎ 粤语:le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3 [东莞腔] li5 [客语拼音字汇] li4 [海陆丰腔] li6 [梅县腔] li5 [台湾四县腔] li5 [沙头角腔] li5 [宝安腔] li3 [陆丰腔] li6 ◎ 潮州话:li6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六至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