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

bù máo [ bu mao]
注音 ㄅㄨˋ ㄇㄠˊ

词语释义

不毛 bùmáo

(1) 指土地或地区 不宜种植物的;贫瘠的

故五月渡深入不毛。——诸葛亮《出师表》
在与他们小屋邻接的一圈不毛之地上,所获收成十分可怜
barren

词语解释

  1. 未加种植。

    《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

  2. 不生植物。指荒瘠。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 何休 注:“尧埆不生五穀曰不毛。”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故五月渡 瀘 ,深入不毛。” 宋 王安石 《收盐》诗:“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秦牧 《土地》:“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

  3. 毛色不纯。

    《公羊传·文公十三年》:“ 鲁 祭 周公 ,何以为牲? 周公 用白牡, 鲁公 用騂犅,群公不毛。” 何休 注:“不毛,不纯色。”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事对》:“ 周 天子用騂犅,群公不毛。 周公 ,诸公也,何以得用纯牲?”

引证解释

⒈ 未加种植。

《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

⒉ 不生植物。指荒瘠。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
何休注:“尧埆不生五穀曰不毛。”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宋王安石《收盐》诗:“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秦牧《土地》:“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

⒊ 毛色不纯。

《公羊传·文公十三年》:“鲁祭周公,何以为牲? 周公用白牡, 鲁公用騂犅,群公不毛。”
何休注:“不毛,不纯色。”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事对》:“周天子用騂犅,群公不毛。 周公,诸公也,何以得用纯牲?”

不毛的国语词典

草木不生,荒凉的地方。

不毛的网络释义

不毛

  • 不毛,汉语词汇,
  • 拼音:bù máo
  • 释义:1、表示贫瘠的或未被开垦的。2.不生植物。指荒瘠或人烟稀少。3.毛色不纯。4.不毛:地名。指今缅甸。
  • 不毛的翻译

    英语: barren
    德语: Unfruchtbarkeit (S)​, glatzköpfig (Adj)​, kahlköpfig (Adj)​, unfruchtbar (Adj)​
    法语: stérile

    不毛造句

    自从郊外那片不毛之地忽然涌出石油之后,本来冷僻的小镇就匆匆繁华起来了。
    他对股东们的反对悍然不顾,硬要在不毛之地投资建厂,结果工厂不到半年就倒闭了。
    就算是一块不毛之地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胜利人士要学会从不毛之地找到商机。
    时刻记住没有不毛之地,只有让地不长草的人。
    由于石油的开采,让这不毛之地逐步富饶。
    三年前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经由同窗们的尽力栽培,这里现在已经郁郁葱葱了。
    结果,土壤中的碱份增多,农田成了不毛之地。
    来到这个不毛之地我还真没有想过会干出什么大事业出来。
    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不毛之地就成了肥饶的良田。
    老王的顶上彷?"不毛之地"个别,终年不见动物成长。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有名的不毛之地,死亡之谷。
    在这片不毛之地上一株株仙人掌显得格外耀眼。
    当年被称为不毛之地的北大荒,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了。
    在祖国的新疆的沙漠中,除了一些绿洲,其他的都是不毛之地!
    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一派生机盎然。
    月球是一个毫无生机的世界,是多山的不毛之地。
    在这块荒无人烟、不毛之地,曾经产生过数次小范围的战斗。
    这里原是一片不毛之地,自从承包给农民开荒后,现在成了肥沃的良田。
    瑟韦斯托周围的地区使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不毛之地。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máo [mao]
    部首: 419
    笔画: 4
    五笔: TF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QU
    四角: 20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2) 同本义

    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说文》

    不获二毛。——《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

    王燕则诸侯毛。——《周礼·司仪》

    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欬论》

    其动物宜毛物。——《周礼·大司徒》

    毛马而颁之。——《周礼·校人》

    以启其毛。——《诗·小雅·信南山》

    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胚不生毛。——《韩非子·五蠹》

    与旃毛并咽。——《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小毛角。——唐· 李朝威《柳毅传》

    矢如猬毛。——《资治通鉴·唐纪》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又如:毛女(传说中的仙女,遍体生毛,故名);毛连(用羊毛或其他毛类制成的褡裢);刚毛(人或动物体上长的硬毛);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毛笔(以兽毛制成的笔);毛羽(兽毛和鸟羽);毛戴(寒毛竖立);毛脉(须发与血脉);毛悚(汗毛竖立);毛蓬蓬(须发密而乱貌);毛楂楂(毛发短而硬貌);毛发不爽(犹毫毛不爽);毛耸(毛发竖立)

    (4) 兽类 。如:毛群(兽类);毛挚(猛禽捕食小鸟);毛类(兽类);毛犊(古代传说中兽类之祖);毛鬣(马或野兽的鬃毛)

    (5) 鸟的羽毛

    (6) 又如:毛芥(羽毛和芥子);毛扇(羽毛扇);毛翎(翎毛。借指羽翼);毛质(鸟类的毛羽)

    (7) 亦指带毛的兽皮 。如:毛毛匠(毛皮匠);毛裘(兽皮制作的衣服);毛水(皮毛的表面)

    (8) 通“芼”。草木;五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涧溪沼沚之毛。——《左传·隐公三年》。注:“草也。”

    毛泽未尽。——《谷梁传·定公元年》。注:“凡地之所生谓之毛。”

    锡之不毛之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

    (9) ∶中国货币单位“角”的俗称,等于一元的十分之一

    (10) 姓

    动词

    (1) 发火;发怒 。如:毛司火性儿(性格又臭又火爆);尽管他脾气毛

    (2) 贬值,兑换率下降 。如:货币毛了

    (3) 发慌

    祁老爷毛了,只得退了堂。——《儒林外史》

    (4) 又如:发毛(发慌);吓毛了;小偷毛了;毛脚鸡(比喻行动慌里慌张)

    英文翻译

    hair, fur, feathers; coars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陆丰腔] mo1 [梅县腔] mau1 [宝安腔] mau1 [东莞腔] mau1 [沙头角腔] mau1 [客语拼音字汇] mau1 mau2 mo1 [海陆丰腔] mo1 mau1 [客英字典] mau1 [台湾四县腔] mo1 mau1
    ◎ 潮州话:mo5 m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袍平聲開口一等mɑumau

    不毛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