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事

bù shì shì [bu shi shi]
注音 ㄅㄨˊ ㄕˋ ㄕˋ

词语释义

不妥;不合适。

词语解释

  1. 不妥;不合适。

    《儒林外史》第六回:“众人见不是事,也把 严贡生 扯了回去。”《红楼梦》第九十回:“不但这个,就像前年那些人喝酒耍钱,都不是事。” 菡子 《妈妈的故事》:“你不小了,尽瞒着你不是事,你妈妈不在了。”

引证解释

⒈ 不妥;不合适。

《儒林外史》第六回:“众人见不是事,也把严贡生扯了回去。”
《红楼梦》第九十回:“不但这个,就像前年那些人喝酒耍钱,都不是事。”
菡子《妈妈的故事》:“你不小了,尽瞒着你不是事,你妈妈不在了。”

不是事的国语词典

情势不妙或不对劲。《儒林外史.第三回》:「(周进)​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脖子。」《红楼梦.第四三回》:「我想二爷不止用这个呢,只怕还要用别的。这也不是事。」也作「不是头」、「不是路」。

不是事的网络释义

不是事

  • 不是事,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ú shì shì,释义为不妥;不合适。
  • 不是事造句

    有事儿都不是事儿,是事儿也是一阵儿,谁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所以好好享受现在吧。
    苏志燮称:“我也听说了‘我和宋承宪合并事务所’的传闻,这并不是事实”,“最近我都是独自管理我自己的所有行程。”。
    我们都不是事前诸葛亮,我们只能在当下作选择,也许错误,可我们都只是遵循了自己的心。
    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早已认定的事情,不管它是不是事实。谣言止于智者,可惜,智者太少。
    就算抢劫官绅大户,也要尽量捂住,不是事态遍地无法收拾,典型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此后大泽山附近成为平度地方骚乱的聚集地。
    实际上,众人看得真正入迷的也许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那名穿杏红衫子的少女。
    我们在意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做事的人。
    社会似乎处处都在密谋着想要消灭成员个体的独立意志,于是顺从成为了其求之不得的“美德”,而自助则变成了其深恶痛绝的“恶习”。社会所喜欢的,不是事实与创造者,而是陈规与陋习。
    英子和绢子的房间比较小,和他们挤也不是事,春春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不是从新找个房子。
    萧何曹参看这么哭下去也不是事,正要劝解,却听牢门打开,两位县吏带着十几个衙役进来,县令要开堂问案了。
    若不是事情的真相水落石出,青龙神君必冤沉海底,屈死伏龙寺井中。
    “和”并不是事物本身的概括,而是事物间关系的一种谐和状态的描述,是多种内在关系所构成的文学审美至境的表达。
    他讲的不是事实,而是编造的。
    天上掉下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不过这一切都不是事儿,因为在看到那枚白无常口中的‘琉璃腰牌’时白小雨就觉得这事儿有门儿。
    但传言究不是事实,只要中组部没来考察,一切还是未知。
    温暖不是事物的温度,而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而温暖与否,也不再与事物的本身,而是这个人心灵与灵魂上的感触。至少现在的我,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温暖在我的身边洋溢。
    懊悔的不是曾经的经历有多么不堪多么失败,而是有一份美好的未来却不能用心去把握;沮丧的不是事情做得有多么失望,却是明明有机会补救而认为无能为力坐视不理。
    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很明显,这是意外的消失,不是事先的计划,后来,警方加大了搜救的范围和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在整个爱斯基摩人活跃的北极洲都进行了搜查。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shì [shi]
    部首: 429
    笔画: 9
    五笔: JGH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AM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代词

    (1) 此,这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动词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副词

    (1) 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如:我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如:他犯错误是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名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助词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英文翻译

    indeed, yes, right; to be;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is, tha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he4 si4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陆丰腔] shi6 [梅县腔] she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3 [沙头角腔] si5 [宝安腔] si3
    ◎ 潮州话:s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承紙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ʑĭezjex/zjee
    shì [shi]
    部首: 105
    笔画: 8
    五笔: GK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LLN
    四角: 500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动词

    (1) 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量词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affair, matter, business; to serve; accident, in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se5 [沙头角腔] su5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6 se6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宝安腔] su3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su3
    ◎ 潮州话:se7 se6(sūr sũr)【潮阳】su5 s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吏去聲開口三等ʧĭəcrih/trioh

    不是事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