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荅声。本义:打,击)
(2) 同本义
常于并州市搭杀人者。——《北齐书·神武纪》
(3) 又如:搭面(抽打面部);扑搭;搭墩(跌坐)
(4) 披;挂;戴
行者的眼乖,见他屋檐下,有一条搭衣的绳子。——《西游记》
(5) 又如:把衣服搭在篙子上;肩搭道衣;软帽搭在头上
(6) 答腔;答话;交谈 。如:搭茬;搭岔儿(对答)
(7) 架设
又在西花厅上,搭了一座菊花假山。——《老残游记》
(8) 又如:搭舞台;搭浮桥;搭厂(搭棚;搭台)
(9) 搁;接触
他两个搭上手,却才赌斗。——《西游记》
(10) 又如:两根电线搭上了;勾肩搭背
(11) 凑上;加上 。如:把这些钱搭上就够了;搭嘴(吃零食);搭头(附带的;凑数的)
(12) 乘 去 。如:搭飞机;搭轮船;搭他们的车走
(13) 勾搭,勾引
阎婆惜自从和那 小张三两个搭上,并无半点情分在这 宋江身上。——《水浒全传》
(14) 参加,加入 。如:搭对(做对手);搭犋(方言。合作使用畜力)
(15) 钩
叫轿夫歇下轿子,拨去葱管,搭起轿帘。——《水浒传》
名词
(1) 书法笔锋。凡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都叫“搭”
(2) 短衣
中有病夫披白搭。——宋· 林逋《深居杂兴》
量词
块,处
珍哥的脸就如三月的花园,一搭青,一搭紫,一搭绿,一搭红。——《醒世姻缘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dap7 [台湾四县腔] dap7 [梅县腔] dap7 [沙头角腔] dap7 [客英字典] dap7 [陆丰腔] dap7 [客语拼音字汇] dab5 [宝安腔] dap7 [海陆丰腔] dap7
◎ 潮州话:d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榻 | 吐盍 | 透 | 盍 | 入聲 | 合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tʰɑp | thap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
(2) 同本义
界,境也。——《说文》。按,田畔也。
界,垂也。——《尔雅》
田边谓之界。——《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
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墨子·号令》
去门十里以为界。——《韩非子·五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孙丑下》
至燕南界。——《战国策·燕策》
迎公子于界。——《史记·魏公子列传》
境界危恶。——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界分(分界处;地界);界约(两国为明定疆界的界址而缔结的条约);界贼(扰乱国境的盗贼);界至(指边界)
(4) 界限;范围
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荀子·正议》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荀子·礼论》
奢俭之中,以礼为界。——《后汉书·马融传》
(5) 又如:界说(逻辑名词。即定义);界身子(北宋开封的一街巷名,为当时的商业区);界程(界限和范围);界墙(作为分界的墙壁)
(6) 指某一特殊的境域
蓬莱仙界海门通。——刘沧《宿题天霁寺诗》
(7) 又如:境界;上界;下界;外界;租界
(8) 职业、工作或性别等相同的一些社会成员的总体 。如:各界;知识界;新闻界;教育界
(9) 自然界物质的三大基本分界之一 。如:植物界;动物界
(10) 地层系统分类的最高一级,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代。界以下为系 。如:古生界
(11) 书纸上的行格,上下框为栏,直行为界 。如:界方(用以压纸的条状文具,也叫“界尺”);界行(纸或绢上的直行格);界笔(一种用于划直线的画笔)
动词
(1) 毗邻,毗连;接界
三国之与秦壤界而患急。——《战国策·秦策》
(2) 又如:东界黄海;界边(边界相接);界天(接天)
(3) 划分
瀑布飞流以界道。——孙卓《游天台山赋》
(4) 又如:界破(划破);界别(划分;区别);界朱(用红笔划成行格);界路(交叉路口);界断(划断;分开)
(5) 离间
界 泾阳,抵穰侯而代之。—— 扬雄《解嘲》
(6) 隔开 。如:界断(分隔开);界稻(农历十一月播种,次年四月收获的一种界于两年之间的稻);界隔(隔开);界障(界隔的屏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5 gai5 [客英字典] gai5 [沙头角腔] gai5 [东莞腔] gai5 [海陆丰腔] gai5 [梅县腔] giai5 [陆丰腔] gai5 [宝安腔]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gai4 giai4 gie4
◎ 潮州话:gai3 go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誡 | 古拜 | 見 | 皆開 | 去聲 | 卦 | 開口二等 | 皆 | 蟹 | kraih/kaey | kɐ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