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意谓在直属上司管辖之下,只得服从。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好汉!休说这话!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好。”
成语用法
不怕官,只怕管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形容服从管辖自己的人。
引证解释
⒈ 意谓在直属上司管辖之下,只得服从。
引《水浒传》第二回:“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
聂绀弩《论发脾气》:“一边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一边是‘不怕官,只怕管’,一物降一物,什么人对什么人发脾气,什么人被什么人发,按部就班,毫不假借。”
不怕官,只怕管的国语词典
(谚语)直接受人管辖,无可奈何,只得听命于人。《水浒传.第二八回》:「好汉休说这话!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头!」也作「不怕县官,只怕现管」。
不怕官,只怕管的网络释义
不怕官,只怕管
不怕官,只怕管的翻译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白声。怕就是怖,“怕”是中古的新字。本义:畏惧)同本义
怕,怕惧。——《广韵》
鬼神怕嘲咏。——韩愈《双鸟诗》
粉骨碎身浑不怕。——明· 于谦《石灰吟》
(2) 又如:惧怕(害怕);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怕怯(害怕)
语气词
(1) 用在谓语前面或句首,对某一情况进行估计、猜测,表示疑惑或商榷,相当于“恐怕”、“也许”、“或许”;在现代汉语里,句尾常带有“吧” 。如:怕是有什么意外,平时他总是准时来的;怕不(恐怕,也许);怕敢(恐怕也许)
(2) 岂,难道 。如:怕不待(岂不,难道不)
(3) 如其,倘
您昆仲各东西,俺子母两分离,怕哥哥不嫌相辱呵?权为个妹!——《古今杂剧·关汉卿·拜月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a5 [海陆丰腔] pa5 [梅县腔] pa5 [陆丰腔] pa5 [客语拼音字汇] pa4 [东莞腔] pa5 [宝安腔] pa5 [台湾四县腔] pa5 [沙头角腔] pa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帊 | 普駕 | 滂 | 麻二開 | 去聲 | 禡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pʰa | phrah/phea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
),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2) 同本义
官,吏事君也。——《说文》
有虞氏官五十, 夏后氏官百, 殷二百, 周三百。——《礼记·明堂位》
任官然后爵之。——《礼记·王制》
在官言官。——《礼记·曲礼》
官师一庙。——《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
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左传·襄公九年》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4) 官府(政府机关)
官,官舍曰官。——《字汇》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王藻》注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之矣。愿以闻于官。——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5) 又如:官局(官署。政府所设的机构);官寺(官署、衙门的旧称);官项(官府的钱项);官休(纠纷经官府裁定了结)
(6) 通“馆”。房舍,馆舍
官乃馆之古文,闲官即闲馆,谓馆舍之空虚者。——俞樾《诸子平议》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
(7) 官场,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 。如:官俗国体(官场习俗,国家制度)
(8) 器官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9) 又如:五官;感官
(10) 官职,职位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位卑则足羞,官盛而近谀。——唐· 韩愈《师说》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1) 又如:官秩(官阶与俸禄);官守(官位职守,官员职责);家父辞官回到省城来
(12) 古时用以称天子
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资治通鉴》 晋成帝咸廉三年译注:“称天子为官家,始见于此。”
(13) 又如:官里(皇帝);官窑(专为皇家服务的瓷窑);官院(王子所居的院子)
(14) 姓
形容词
(1) 属于国家、政府或公家的 。如:官街(都市中的大街);官地(属于政府所有的地);官会子(宋朝颁行的纸币);官银(官府铸造而流通的银锭;应向官府交纳的银两);官车;官仓
(2) 公;公有。与“私”相对
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唐· 杜甫《台上》
(3) 又如:官厕所;官大道;官中的(公共的,公家的);官中(大家庭中共有的银钱)
动词
(1) 当官,作官
论定然后官之。——《礼记·王制》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论》
阿品远官 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官兴(官瘾);官声(做官的名声);官照(官员任职的执照,也称部照);官常(为官的职责)
(3) 做官做到 。如:官至户部郎中;官居方面(担任总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官)
(4) 通“管”(
)。管制,管理轨守其时,有官天财。——《管子·山国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1 [海陆丰腔] gon1 kwan1 [梅县腔] gwon1 [台湾四县腔] gon1 kwan1 [客英字典] gwon1 kwan1 [东莞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guon1 [陆丰腔] gon1 [宝安腔] go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官 | 古丸 | 見 | 桓 | 平聲 | 寒 | 合口一等 | 桓 | 山 | kuan | kuɑn |
详细解释
zhī
名词
(1) (形声。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持二隹曰雙。本义:鸟一只) 同本义
隻,鸟一枚也。——《说文》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悼亡诗三首》
(2) 又如:只翼(一只鸟。比喻孤单)
量词
用于计量鸡、禽、牛、羊、球、手、足等的数目。如:两只手;三只鸡
形容词
(1) 引申为凡物之单者曰只。单一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匹马只轮无反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只轮不返(就连一只战车轮子都回不去了。比喻大败,全军覆灭);只鸡架酒(比喻祭品虽菲薄简陋,然情意甚重);只手(单手。转喻为独力);只句(单句,零星散句);只字(单字,零星的字迹或文辞);只曲(指北曲中不成套的小令);只眼(独眼。比喻独特的见地)
(3) 孤独 。如:只立(孤立);只凰(无偶的凰鸟。比喻无配偶的男子);只影(孤影。比喻孤单)
(4) 单数;奇数
肃宗而下,咸只日临朝,双日不坐。——《宋史·张洎传》
(5) 又如:只日(单日)
(6) 另见
zhǐ
(1) (指事。小篆字形。上为“口”,下面两点表示气向下。本义:句末语气词)
(2) 用于句末,表示终结或感叹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诗·鄘风·柏舟》
(3) 用于句末, 表示限止。相当于“耳”
诸侯归晋之德只, 非归其尸盟也。——《左传》
(4) 用于句中
乐只君子, 福履绥之。——《诗·周南·樛木》
(5) 用于判断句首,对主语起限定和强调作用
只我便是宋江。——《水浒传》
(6) 又如:只这便是
副词
(1) (秖和衹在唐、宋以后多写作只。“祇”简化为“只”)
(2) 另见
(3) 祇另见
(4) 仅;仅仅
只隔数重山。——宋· 洪迈《容斋续笔》
只在花开之数日。——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5) 又
只有霜中败叶。
(6) 又如:只道(只认为;只说);只除(只有;除非);只告诉你;只见过我父亲三次;只有两元钱;只他知道;只此(仅此;就此;唯有这样)
(7) 唯此;无它
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韩愈《镇州初归》
(8) 又如:只为读完了书的读者;我们在本章只指明该时期的主要特点;只在(就在);只如(就像)
(9) 除…外没任何其他 。如:他只穿单衣
(10) 本,本来
(旦云)妾身早知陛下驾临,只合远接。——《汉宫秋》
(11) 直;一直
鲁智深离了 桃花山,放开脚步,从早晨只走到午后。——《水浒传》
(12) 又如:只到(直到)
代词
(1)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若时乐,乐时苦,只个修行断门户。——一钵和尚《一钵歌》
(2) 又如:只个(这种;如此);只凭(这样);只么(如此);只今(如今;现在)
动词
(1) 作,做
相公到此只甚?——关汉卿《鲁斋郎》
(2) 限定或限制 。如:它只生活在淡水里
助词
(1) 用在句中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诗·小雅·南山有台》
(2) 相当于“着”
他前面引尺,我背后把他跟随。——高文秀《黑旋风》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t7 [宝安腔] zit7 zi3 [海陆丰腔] zhi3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zi3 zid5 [梅县腔] zhit7 [东莞腔] zi3 [客英字典] zhit7 zit7 [台湾四县腔] zih3 tsiit7 [陆丰腔] zhit7
◎ 潮州话:zi2 di2 z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支 | 章移 | 章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cje/tje | tɕĭe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白声。怕就是怖,“怕”是中古的新字。本义:畏惧)同本义
怕,怕惧。——《广韵》
鬼神怕嘲咏。——韩愈《双鸟诗》
粉骨碎身浑不怕。——明· 于谦《石灰吟》
(2) 又如:惧怕(害怕);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怕怯(害怕)
语气词
(1) 用在谓语前面或句首,对某一情况进行估计、猜测,表示疑惑或商榷,相当于“恐怕”、“也许”、“或许”;在现代汉语里,句尾常带有“吧” 。如:怕是有什么意外,平时他总是准时来的;怕不(恐怕,也许);怕敢(恐怕也许)
(2) 岂,难道 。如:怕不待(岂不,难道不)
(3) 如其,倘
您昆仲各东西,俺子母两分离,怕哥哥不嫌相辱呵?权为个妹!——《古今杂剧·关汉卿·拜月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a5 [海陆丰腔] pa5 [梅县腔] pa5 [陆丰腔] pa5 [客语拼音字汇] pa4 [东莞腔] pa5 [宝安腔] pa5 [台湾四县腔] pa5 [沙头角腔] pa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帊 | 普駕 | 滂 | 麻二開 | 去聲 | 禡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pʰa | phrah/phea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官声。本义: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2)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泛指管乐器
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说文》
箫管备举。——《诗·周颂·有瞽》
建钟鼓,列管弦。——《淮南子·原道》。注:“管,箫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管色(管类乐器);管儿(指笛子之类的管乐器);管弦(用管乐器弦乐器演奏的音乐);管说(管窥之说);管音(管乐器的声音)
(4) 古称钥匙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管库之士。——《礼记·檀弓下》
慎管籥。——《礼记·月令·孟冬》
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管键(指钥匙与锁);管钥(钥匙)
(6) 管子,泛指筒形、中空而细长的物体 。如:钢管;管见(狭小的见识);管窥蛙见(人从管中所见之天;蛙从井中所见之天。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 动植物体内用于输送腺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的一个细长中空组织 。如:腺管;胆管;鼻泪管;哈弗氏管;血管;淋巴管
(8) 笔管。后称笔为管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9) 又如:管城子(笔的别称。又称管城、管城公、管城君、管城侯);管城颖(犹笔颖。指笔头);管毫(指笔);管翰(笔。泛指文字笔墨);管彤(赤管笔)
(10) 形状像管的电器件或电子器件 。如:电子管;微波管;示波管
(11) 通“官”(
)。官吏则足以补管之不善政。——《管子·小匡》
(12) 通“馆”。馆舍
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仪礼·聘礼》
(13) 姓。如:管鲍分金(管仲和鲍叔牙一块儿做买卖,每次分红时,管都多留给自己,鲍对此不仅不怪,反而说管这不是贪,而是穷,是需要。后以此比喻相知的深厚)
动词
(1) 管理
李兑管 赵,囚 主父于 沙丘。——《史记·范雎列传》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水浒》
(2) 又如:经管(经营管理);接管(接收并管理);管摄(管理统率);管领(管理,统领);管勾(掌管,管理);管屯(管理田庄);管办(经管办理);管主(主管;掌管)
(3) 管教
这孩子没管好
(4) 又如:管照(照管)
(5) 管辖、控制
这个市管九个县
又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为军国之本。——《晋书·凉武昭王传》
(6) 又如:管勾(管理);管拘(犹管束);管着(管教);管头(管束别人的人)
(7) 担任;负责 。如:他管工交;她管文教卫生;管装管卸(一应事务全部承担);管整(一人承担;保险)
(8) 过问;干预 。如:这事我们不能不管;管约(管束);管闲账(管闲事)
(9) 保证;包管
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西游记》十一
(10) 又如:管取(管保;包管;照顾,照管);管情(管请。包管,保证);管成(管保;保证);管取(管保;肯定);管许(包管)
(11) 负责供给 。如:管饭(负责供给饭食);管顿(供顿,供应食宿及行旅之需);管饱(供应食物让人吃饱),管换;管吃管住
(12) 通“关” 。如:管闭(关闭)
(13) 招待 。如:管顿(照管安顿);管顾(照管,照顾;招待,款待)
量词
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如:笔三十管
介词
口语中与“叫”配合使用,用来称说人或事物,相当于“把” 。如:大家管他叫马大哈
连词
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不管”、“无论” 。如:管他下不下雨,咱们都得马上出发;管他,管他的(犹言不管或任凭怎么样)
管他是谁,不到分数线一律不录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3 [东莞腔] gon3 [海陆丰腔] gon3 kwan3 [客英字典] gwon3 kwan3 gon3 [台湾四县腔] gon3 kwan3 [陆丰腔] gon3 [梅县腔] gwon3 [宝安腔] gon3 [客语拼音字汇] gon3 guo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管 | 古滿 | 見 | 桓 | 上聲 | 旱 | 合口一等 | 山 | 桓 | kuɑn | kuanx/kua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