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咎既往

bù jiù jì wǎng [ bu jiu ji wang]
注音 ㄅㄨˋ ㄐ一ㄡˋ ㄐ一ˋ ㄨㄤ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不咎既往 bùjiù-jìwǎng

(1) 对以前的错误不再批评责备

以后惟有以宽大为念,不咎既往。——·薛福成《咸丰季年三奸伏诛》
let bygones be bygones;do not censure sb.for his past misdeed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成语用法

不咎既往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计较过去的事情。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不追既往”。

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明史·贵州土司传》:“令还侵地,不咎既往,已属国家宽大。”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此后惟有以宽大为念,不咎既往。”
清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諭,已来者尽数呈缴,未来者断絶不来,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不咎既往的国语词典

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难。参见「既往不咎」条。

不咎既往的网络释义

不咎既往

  • 不咎既往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jiù jì wǎng,意思是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 不咎既往的翻译

    英语: not censure sb for his past misdeeds, overlook sb's past mistakes, let bygones be bygones
    德语: die Vergangenheit ruhen lassen, die Vergangenheit Vergangenheit sein lassen (Adj)​
    日语: 既往(きおう)を咎(とが)めない,過去(かこ)は問(と)わない
    俄语: простить все прóшлые ошибки

    不咎既往造句

    既然他已经承认了错误,我们就可以不咎既往了。
    不咎既往,不拘一格,广罗人才,任用人才,应该也是“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表现吧。
    爷爷总是抱怨奶奶,当初挑错了媳妇,奶奶就不停重复,不忘初心,不咎既往。
    昔日孙浩的刻薄冷酷,奸诈阴森的面孔,在他此刻从内心弥漫起来的不咎既往的柔雾中模糊起来,甚至还萌生日后好好知恩图报的心思。
    能够忏悔的人,无论天上人间都可以不咎既往。
    只要你们与建州废除盟约,断绝往来,俺们不咎既往,立即撤兵。
    人民不咎既往,今后我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用新生的后半世,为我已经死去的前半生赎罪!
    曹操非常高兴,立刻宣布不咎既往,老弱、缺乏作战力的,全部遣返回乡间,从事耕种。
    宋徽宗表面上似乎对周邦彦不咎既往,其实内心里恨不能将其除之而后快,因此在听得金使者的请求后,正合自己心意,于是毫不犹豫地便将周邦彦委为特使。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jiù [jiu]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TH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OR
    四角: 23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本义:灾祸,灾殃)

    (2) 同本义

    咎,灾也。——《说文》

    弃宝者必离其咎。——《吕氏春秋·侈乐》。注:“殃也。”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贾谊《吊屈原赋》

    (3) 又如:咎征(天降灾祸的征验);咎有应得(罹祸受罚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完全应得的);咎戒(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

    (4) 过失,罪过

    无咎者,善补过也。——《易·系辞》

    其作汝用咎。——《书·洪范》。疏:“咎是过之别名。”

    微我有咎。——《诗·小雅·伐木》

    以彰其咎。——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咎戾(罪过);咎责(罪责,罪过);咎省(引过反省);咎累(罪过的牵累);咎过(过错);咎恶(罪恶)

    动词

    (1) 责备,追究罪过

    楚人既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咎其欲出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咎罪(怪罪);咎毁(归咎怪罪,诋毁);既往不咎;自咎

    (3) 产生灾祸,作祟 。如:咎悔(犯过悔恨);咎祟(作祟的邪怪);咎魅(作祟致祸的鬼怪)

    (4) 憎恶

    殷始咎 周。——《书·西伯戡黎》

    英文翻译

    fault, defect; error, mistake

    方言集汇

    ◎ 粤语:gau3 gou1
    ◎ 客家话:[梅县腔] giu5 [台湾四县腔] giu5 [客英字典] giu5 [宝安腔] giu5 [海陆丰腔] giu5 [东莞腔] kiu5 [客语拼音字汇] giu4 [陆丰腔] gi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
    部首: 607
    笔画: 9
    五笔: WVFQ
    wǎng [wang]
    部首: 303
    笔画: 8
    五笔: TY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OYG
    四角: 202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2) 同本义

    往,之也。——《说文》

    大夫有所往。——《礼记·玉藻》

    憧憧往来。——《易·咸》

    吾言既往矣。——《国语·晋语》

    往而不返。——《庄子·逍遥游》

    往见老聃。——《庄子·天道》

    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欣然前往。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前往(前去;去);往造(前去拜访);往教(老师前往学生处施教);往旋(往复回旋);往蹇来连(往来皆难);往人(派往的人);往至(前往);往程(去的路程);往夫(一往无前的战士)

    (4) 彼此间来往

    往复一月间事,过城池已固。——《三侠五义》

    (5) 又如:往回(来回;往返);往往来来(多次往返)

    (6) 亡去

    无以蓄之则往而不可止也。——《管子·权修》。注:“谓亡去也。”

    (7) 又如:往化(死亡)

    (8) 给予,送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泰嘉《留郡赠妇诗三首》

    (9) 归向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名词

    (1) 昔时;过去

    不慕往。——《荀子·解蔽》。注:“古昔也。”

    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往闻庸蜀之南。——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见往事耳。——《资治通鉴·汉纪》

    叩以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俗语。从未有过冤仇);往哲(古代的哲人);往时(昔时);往代(前代);往岁(往年);往例(先例);往则(往昔的法则)

    (3) 死者

    送往事居。——《左传·僖公九年》。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

    (4) 后;以后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外,超过某种限度或范围

    阳山以往,皆北假也。——《水经注·河水》

    介词

    (1) 同“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朝”、“向”

    叉开五指往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了踉跄。——《水浒传》

    (2) 又如:往虎口里探头(俗语。指冒失、危险的举动);往高枝儿上飞(借指依附上层人物,也有向上爬之意)

    英文翻译

    go, depart; past, formerly

    方言集汇

    ◎ 粤语:wong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ong3 vong1 [海陆丰腔] wong1 wong3 (gong1) [梅县腔] wong1 [台湾四县腔] wong1 wong3 (gong1) [客语拼音字汇] vong1 [沙头角腔] wong1 [宝安腔] wong1 [陆丰腔] wong1 [东莞腔] w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于兩陽合上聲合口三等yangx/hvankĭw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