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理喻

bù kě lǐ yù [ bu ke li yu]
注音 ㄅㄨˋ ㄎㄜˇ ㄌ一ˇ ㄩ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不可理喻 bùkě-lǐyù

(1) 没法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固执、愚昧

be impervious to reason;cannot reason with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成语辨析

理;不能写作“里”。

成语用法

不可理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引证解释

⒈ 无法跟他讲道理。形容态度蛮横。

巴金《家》八:“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
王西彦《一个小人物的愤怒》:“她的日益变成暴躁、偏狭,有时竟至横蛮不可理喻,过错完全由他铸成。”

不可理喻的国语词典

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强横,丝毫不讲道理。

如:「这人态度上如此专横,简直不可理喻。」

不可理喻的网络释义

不可理喻

  • 不可理喻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bù kě lǐ yù,意思是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
  • 不可理喻的翻译

    英语: to be impervious to reason (idiom)​, unreasonable
    法语: iraisonné, imperméable à la raison
    日语: 道理(どうり)をもって悟(さと)らせることができない,道理を説(と)いても受(う)け付(つ)けない

    不可理喻造句

    因为他不可理喻,本性难移。我必须找份新工作。
    你这人真是不可理喻。
    那种人不可理喻,别和他一般见识。
    这个嫌犯真是恬不知耻,明明做了坏事,反而将过错推到被害人身上,实在不可理喻。
    这种不伏烧埋的人,真是不可理喻。
    他那种人,简直不可理喻,别去跟他一般见识。
    这些人拗得很,不管怎样劝说都不听,真是不可理喻。
    年轻人永远不可理喻,数学一塌糊涂,透视颠三倒四,一天到晚大惊小怪振振有辞——青春是要来浪费的,一点没有说错。
    该来总会来的,叔父,咱们还是猜对了,这天底下哪有天生的贼骨头,有谁愿意天生犯贱当强盗的?不可理喻嘛!
    一个人总没有可能永远陪伴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呼吸、行动、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只有自己能对自己负责。
    不仅是泼妇,如此的不可理喻,而且脸皮还巨厚。
    他们简直不可理喻,一定要进去,终于被我们的人赶出来了。
    如果认为这一联想古怪或不可理喻的话,也不是笔者本人突发奇想的怪念头,而另有始作佣者,笔者只不过借花献佛,假以试用罢了。
    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该有的想法吗?诅咒自己的兄长、母亲,并且想把他们杀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才能把她炮制得如此不可理喻?杜拉斯。
    她执意要退学打工,就像嫦娥奔月一般,真是不可救药、不可理喻。
    生命的行程有其不可理喻又不得不接受的一面,很多人跟你一起长大,但只有一两个甚至没有人陪着你老。
    最不可理喻的是他竟然向杨风提出武比之时挑战,真是有麻烦不嫌事多。
    酷暑难消,莫非大家被高温蒸去了水分,因而变得易怒易暴、不可理喻……正值盛夏时节,高温已够我们苦熬,实不必再动肝火,逞一时之快。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最不可理喻的,一个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女人,还有一个,叫少爷。颓。
    沐青忽然刺耳的大笑起来,笑的不可理喻,笑的合不拢嘴,笑的前仰马翻……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kě,kè [ke]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S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NR
    四角: 106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 ②引申义:许可)

    (2) 许可;同意;准许

    可,许可也。——《广韵》

    去不我可。——《诗·小雅·何人斯》

    其殆不可乎?——《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不可,犹不堪也。”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3) 又如:不可;可许(准许);可传(可以传后;可以传授;可以流传);可则(可作准则);可风(可为风范)

    (4) 能够;可以

    可使以其技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可治。——汉· 贾谊《论积贮疏》

    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下》(与通“欤”。)

    (5) 又如:可刚可柔(可以强硬可以温和。指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可否(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胜(岂能忍受)

    (6) 值得,堪

    可爱者甚藩。——宋· 周敦颐《爱莲说》

    (7) 又如:可歌可泣;可观(值得观览,有观览的价值);可矜(值得怜悯);可堪(那堪,怎堪);可怜相(值得怜悯的样子)

    (8) 相称;适合

    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庄子·天运》

    (9) 又如:可体(合身);可手(合手,称手);可式(正合适);可愿(符合愿望的事;符合愿望);可意种(如意的人)

    (10) 适合于…(如人意、人心) 。如:可人意(使人满意、喜爱);可疑(令人怀疑);可儿(趁人心意的人儿);可伤(使人悲伤);可怜见(使人生爱怜之情;可怜);可噩(亦作“可愕”。使人惊讶)

    (11) 应当,应该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可与者。——《史记·陈丞相世家》

    (12) 又如:可要(应该,须要。表示期望);可知道(须知)

    (13) 病痊愈

    只见宋江暴病才可,吃不得酒肉。——《水浒传》

    形容词

    (1) 善,好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2) 合意,认为正确,是;对

    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韩非子》

    (3) 适当

    至则无可用。——柳宗元《黔之驴》

    (4) 又如:可式(安放得当);可可(恰巧);可恰(正好,正合适);可道(可真是,正是)

    (5) 满的

    他还是把一肚子话可桶儿的都倒出来。——《儿女英雄传》

    副词

    (1) 可是;却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意思是,可是怎么竟混淆了坏人和好人?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劳动艰苦,可大家干劲十足

    (3) 大约、近似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可值千万余。——《乐府诗集·陌上桑》

    (4) 又如:重可千斤;年可十八;可四千余人

    (5) 就,便 。如:可便(便,就)

    (6) 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 。如:你可听过他杀过人?

    (7) 岂,难道 。如:可不(岂不;岂不是);可不道(岂不知,岂不闻);可不的(岂不是)

    (8) 表示程度

    可哀痛。(使人感到哀痛。)——汉· 贾谊《论积贮疏》

    (9) 又如:可动人了;人可多了

    (10) 表示久望而获 。如:我们等了你好久,你可回来了

    (11) 无义。语助词

    我孩儿安心,省可烦恼!——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2) 表被动的助动词

    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 另见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may, can, -able; possibly

    方言集汇

    ◎ 粤语:hak1 ho2
    ◎ 客家话:[梅县腔] ko3 [陆丰腔] ko3 [客语拼音字汇] ko3 [东莞腔] ko3 [客英字典] ko3 [台湾四县腔] ko3 [沙头角腔] ko3 ho3 [宝安腔] ko3 [海陆丰腔] ko3
    ◎ 潮州话:ko2(khó) kiog4(khio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三哿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枯我上聲開口一等kʰɑkhax/qaa
    [li]
    部首: 436
    笔画: 11
    五笔: GJF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GWG
    四角: 16115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 同本义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3) 治理;管理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4)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5)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

    当窗理云鬓。

    (7)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8) 处理,办理 。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9) 温习;熟习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10)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11) 奏起 。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12) 区分;辨别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13)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14) 理睬,理会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15)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16) 申诉;辨白 。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17) 修缮 。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18) 操理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名词

    (1) 纹理;条理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2)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3) 法律;司法官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5) 道理,义理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 刘开《问说》

    (6)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7)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8) 事理 。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9) 使者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10) 媒人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11)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 。如:理工科

    (12) 物理学 。如:数理化

    (13) 通“吏”。狱官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 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形容词

    治理得很好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英文翻译

    reason, logic; manage

    方言集汇

    ◎ 粤语:lei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1 li3 [客英字典] li1 li3 [海陆丰腔] li1 li3 [东莞腔] li3 [陆丰腔] li1 [梅县腔] li1 [沙头角腔] li1 [宝安腔] li1 [客语拼音字汇]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良士上聲開口三等lix/liiolĭə
    [yu]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W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ROMN
    四角: 680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俞声。本义: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同“谕”)

    (2) 同本义

    喻,告也。——《广雅》

    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

    乃留兵屯 荥阳,使使喻 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 吕氏之变而诛之。——《史记》

    (3) 晓喻;开导

    前后告喻,曾无悛改。——《三国志》

    (4) 又如:喻勉(开导勉励);喻教(开导教育)

    (5) 知晓;明白

    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皇疏:“喻,晓也。”

    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注:“喻,晓也。”

    以喻客意。——《后汉书·杜笃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6) 又如:家喻户晓;喻旨(知晓旨意);喻愿(对某事明白并乐于为之);喻以利害;劝喻;不可以理喻

    (7) 比喻

    罕譬而喻。——《礼记·学记》

    在于早谕教。——《汉书·贾谊传》

    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

    (8) 又如:喻名(比称;形容);喻为“生物树”

    英文翻译

    metaphor, analogy; example; lik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 客家话:[陆丰腔] ji5 [梅县腔] ji5 [宝安腔] ji3 [客语拼音字汇] y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戍去聲合口三等jĭujyoh/juh